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轉危為機 建設美好中國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16:19:15  


 
         制度常在高增長時候產生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看,所有社會制度包括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教育制度都是在一個國家經濟高度增長的時候建立起來的。任何一個國家,當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這些公共制度是建立不起來的。

  在建立社會制度方面,中國已經喪失了很多機會。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進行了數十幾年了,但是社會制度上沒有什麼大成就。而且從長遠來說,沒有能够提供有效公共服務的社會制度,社會穩定的機制就沒有。那麼,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又到哪裡去尋找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設了一個為國外市場服務尤其是西方市場服務的經濟體,也就是說這個經濟體并不是為內部市場的。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擴大公共投資的方法來擴大內需。這個政策的確推動了新一波經濟增長,但在擴大內需方面很難說是成功的。

  當時的政策之所以能够推動經濟增長,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危機局限於亞洲,西方需求仍然強勁,中國國內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够幫助中國經濟對外開放。但現在的情況則不同。

  這次金融危機的震中是在西方,整個西方的需求量大大下降。即使中國通過減稅等政策刺激出口,但都不會太有效,因為整個西方沒有需求。 

  現在外部的需求沒有了,是中國把一個為外部市場服務的經濟體轉型成為為內部市場服務的經濟體的好機會,更是建立社會制度體系的很好時機。如果這次機會再喪失,中國以後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中央政府現在有足够多的財力來建立全國性的社會制度。如果中央政府集中財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財力,把基本的社會制度建立起來,那麼下一步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將會有非常好的制度基礎,就是說中國可以成為一個能够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的經濟大國。 

  地方政府熱衷於公共投入是為了拉動GDP增長。很多地方官員不關心民生問題,只是關心GDP,因為這才是和他們政績掛鈎的。把錢花在老百姓身上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政績?

  花些在老百姓身上的政績只會在民主國家才會產生效應。但是光看GDP增長,沒有多大意義的。GDP增加一個或者兩個點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關鍵是看增長的動力來自何方,看發展是否能够持續。

  在任何國家,建立基本國家制度應該是中央政府的責任。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教育制度,都應該是中央政府去建立的。建立這些社會制度也是這些年來中國最高的政治議程。

  正是因為這些基本制度的缺失,使得中國的整體制度顯現出無比的脆弱性。中國的長治久安還是有待於這些社會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那麼,這次金融危機能否最終促成中國社會制度的全面建設?這是對中國領導者的政治意願和動員能力的考驗。

   (來源:聯合早報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