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粵港邊界30年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6:33  


 
  到了1980年,當特區受到非議時,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任仲夷還舉出逃港者的例子,力證辦特區的好處:“以與香港一街之隔的沙頭角公社為例,全公社當時人口1300多人,解放以來往香港外流的2600多人,等於兩個沙頭角。前幾年,每年外流120多人。從1979年開始,外流大大減少,到了1980年,不僅沒有出走的,以前去到香港的人還有些要求回來。”

  其實,改革開放後最早引進的外資中,相當一部分與當年的逃港者們密切相關。

  逃港者曾經洶湧,繼而消失,並且歸來——我們正是想用這些充滿戲劇性的故事,為改革開放的動力做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

  邊防一線的30年

  是先沒有了逃港者,才沒有了鐵絲網。 

  沒有了鐵絲網,逃港者更少了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山旭、特約撰稿馮立峰、宋京濤 深圳報導

  伶仃洋東,大鵬灣西,有著也許是中國最為特殊的一條邊防線。

  比如,它是中國最名副其實的“邊防一線”。

  1982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特區與非特區之間建立特區管理線,設置邊防聯合檢查站,被稱作粵港邊防“二線”。原來的粵港邊防即被稱作“一線”。

  “1969年我們的部隊到這裏時,‘一線’東起南澳葵沖,西至寶安固戍長達260多公里。”廣東公安邊防六支隊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1988年“一線”改為鹽田避風塘到南頭大新碼頭,近70公里。後來大面積填海又使70公里變為現在的83.1公里。

  與變化的邊防線長度相比,1978年對於粵港邊防“一線”是一個更大的轉折:持續20多年的逃港潮在這時達到頂峰,然後迅速跌落。

  2000年以後,在深圳灣、大鵬灣這些當初逃港者入海的地方,邊防部隊拆除了鐵絲網,建設了濱海棧道。

  30年來也有些東西沒有變化:對面新界的群山,以及中英街上香港一側矮小的門市房。

  緊張的邊防線

  1987年,劉柏林到深圳服役的第三年,爆發了最後一次較大的集體逃港事件。

  “大白天的老百姓就從草叢裏往邊界跑,那時候戰士不能開槍啊,就上去攔。抓住一個,可是跑出去好幾個。”現任邊防六支隊大隊長的劉柏林說,逃港者並不在乎警告,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明目張膽”。

  這次被稱做“6.20”事件的大逃港,與其說是過去逃港潮的延續,不如說是30年逃港潮的終結。當時謠傳英方將大赦三天,非法入境者都可獲准成為香港居民。由於此前7年港英政府一直將所有偷渡者遣返,所有有著“跑過去”想法的人都把它看作最後一個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