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魯迅與林文慶的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11:02:56  


 
  在經濟領域,僅一件事情即可使林文慶名垂後世。有一次,他偶然在植物園得到了幾粒橡膠種子,立即洞察到這種植物的經濟潛力,便決定試種、改良,在馬來亞地區全面推廣。橡膠至今仍是南洋取之不竭的富源,林文慶因此被陳嘉庚譽為“樹膠種植之父”。

  在科技方面,林文慶也是一位奇才。1892年,他取得了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內科榮譽學士和外科碩士學位,回新加坡行醫,被患者頌為“藥到春回,起死回生的再世華佗”。他更熱衷於辦教育,放棄了國外優厚的收入,應陳嘉庚之聘主持廈大校務。學校經費支絀,他3次到東南亞勸捐,僅1935年就為廈門大學籌集了20多萬元中國幣。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雙文化代表人物”。他不僅用英文撰寫了《孔教大綱》,而且把《離騷》譯成了英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當然,林文慶的性格有其複雜的一面。二戰期間,他被日軍威逼出任“華僑協會”會長,為侵略者籌集了5000多萬“奉納金”,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晚年的生活從此暗淡。但有研究者指出,他出此下策,也有“掩護華人安全”等考慮。他當時多次發表過支持中國抗戰,擁護盟軍抗擊法西斯的言論,並在廣播講演中抨擊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魯迅對林文慶的不滿主要表現在“尊孔崇儒”與“壓縮經費”這兩方面。但筆者認為,正如同孔子學說經歷了由原始儒學到宋代理學再到當代新儒學的演變過程一樣,歷代尊孔者的動機和出發點其實並不相同。林文慶祖籍福建海澄縣,誕生於英屬殖民地新加坡。他幼年讀過四書五經,但主要接受的是正統的英文教育。當時的殖民當局為了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彼此“離心”,“歸化”英國,當然會通過種種手段使他們疏離甚至摒棄中國文化。林文慶等人組織孔教會,辦國語班,大力宣傳儒家學說,正是為了喚醒流徙華人的民族意識。這是一場跟殖民者“歸化政策”相對抗的“歸順運動”。所以,林文慶的“尊孔”跟企圖維護或複辟封建帝制者的“尊孔”還是有區別的。魯迅1927年1月2日致許廣平信中說他討厭林文慶,“總覺得他不像中國人,像英國人”,而新加坡民衆卻因為他鮮明的民族意識而稱他為“義勇的華籍青年”,並尊他為“新加坡大佬”。 

  林文慶在廈門大學尊孔的主要表現,是想把學生培養成符合儒家倫理觀念的“君子”。為此,他不斷向學生宣揚忠、孝、仁、愛的道德,要求學生要有自立的勇氣、克己恕人的胸懷、堅忍不拔的意志,特別是要具有儒家的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他強調,犧牲自我,服務社會,這就是儒家的仁。1926年10月14日,魯迅應林文慶之邀在廈大禮堂講演,講題為《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林文慶對“要做好事之徒”的觀點大加讚賞。魯迅認為他的觀點跟林文慶的尊孔態度相衝突,林文慶卻認為“做好事之徒”正符合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正符合陳嘉庚興學的犧牲精神。今天看來,林文慶的辦學理念雖然不大符合大革命時期摧枯拉朽、破舊立新的時代潮流,但他的具體主張也不是一無是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