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港中大校長:內地沒事 香港就沒事

http://www.CRNTT.com   2009-01-22 00:19:05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
  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對國際知名經濟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進行了專訪,請他就“金融海嘯對中國影響”給出自己的判斷。文章內容如下:

  為了應對金融海嘯和全球經濟衰退,香港特區政府特別成立了一個由特首主持的10人“經濟機遇委員會”,其中一個成員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本刊為此走訪劉教授,請他廣泛地談談對有關問題的看法。

    近期珠三角出口訂單大幅下降的原因何在

  劉迺強: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目前已經轉移到實體經濟,您怎麼看未來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會產生甚麼影響?近期出口訂單大幅下降的原因是甚麼?

  劉遵義:我認為將這次金融危機稱為“金融地震”更合適,主要的震動或者說最重的影響已經基本出來了。但是地震就有餘震,現在就處於餘震的階段;雖然還會出現一些問題,導致經濟倒退,但是已經不會有全面性、系統性的失能。

  這對中國的經濟一定會有影響,但不會太大。因為在不知不覺之間,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位置已經不是處於最重要地位了。為甚麼這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中國出口值佔GDP大約35%,但是中國出口產品的增加值很小。平均出口一元,中國境內的增加值只有兩角錢左右,大約20%;算下來出口產生的GDP只有35%乘20%,等於7%,即使是境內產生的這一點增加值,一大部分還是被境外投資者賺走的,而這7%也不是一下子都沒有了。估計,出口這一塊受到的真正影響,如果全國範圍計算的話,應該大約是GDP的0.7%。之所以對東莞、深圳、浙江影響比較大,是因為這些地方的企業很多都是做來料加工出口的,這些地方的GDP受到的影響當然不止0.7%,但是從全國計算並不很嚴重。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中佔據最重要位置的是房地產的發展,出口已經不是當年那樣作為拉動經濟的最主要力量了。而且其中有一個問題,出口數字有些水分,就是在2005年以前,出口商喜歡把出口數字往低報,這樣可以把賺的錢留在境外;而2005年之後出口企業選擇把出口數字往高報,因為預期人民幣會升值,他們希望拿多一些人民幣,而真正的出口值其實增加並不多。

  為甚麼2008年9月、10月份,中國內地廠商出口訂單突然下降約50%呢?其實,如果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是不應該下降這麼多的,美國的消費市場、消費水準都很平穩,消費比收入平穩,實質下跌並不多。美國假如實質消費下跌5%,已經很嚴重了,10%就更加不得了,為甚麼訂單卻下降了50%呢?其實是與金融系統特別是銀行業處於金融地震之中有關。

  中國出口到國外的產品,大多是較為低檔的產品,特別是日常生活用品,按照常理,經濟下滑的時候,人們更願意選擇低檔消費品,減少高檔品的消費,所以中國接受的訂單不應該下跌這麼多。其中一個特殊的原因與金融地震導致的信用凍結有關。原先很多中國廠商接訂單都是靠買家的銀行的信用狀,但是現在買家開不出信用狀,又或美國一間銀行開出信用狀,但是中國的銀行不願意接受。有些買家信用好,不用開信用狀,但倉儲也要融資,面臨銀行信用緊縮,所以也不下訂單了,等倉儲賣完再說。這是訂單突然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估計在三到六個月之後,訂單就會陸續再來,對目前出現的狀況其實不必過分擔心。

  另外,內地政府可以考慮,給予中國有業績的出口廠商從內地銀行融資的方便,讓它們可以維持生產,支持那些常年經營信得過的老客戶,不需要信用狀,繼續出口供應他們,三到六個月之後再付款。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的保證,所有內地的商業銀行都可以這樣做。銀行的支持在這個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中國廠商可以在內地獲得融資,維持生產與出口,情況不會壞到怎麼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