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台灣的“民主赤字”無限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2-24 15:24:53  


臺灣民衆很快會感受“臺灣民主赤字”的威力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訊/臺灣著名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台灣的“民主赤字”無限大。作者認爲:“二○○九年台灣除了經濟大衰退外,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民主赤字’也將因此而更加的無限大。有人將更加搞衝突,有人則會更加畏首畏尾搞妥協,整個社會將更加零散而失去方向感。”臺灣民衆“將很快就看到“民主赤字”的威力”。文章内容如下:
 
  過去幾年,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先提出,後來《紐約時報》及《經濟學人》也相繼廣泛採用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所謂“五十對五十社會論”(50-50 Society)。 

  這觀點乃是用來描述布希八年任內的美國內部政治,這八年裡共和民主兩黨惡鬥到了不可思議程度。共和黨要把“新右派革命”的國際單邊主義及放任的美式資本主義走到底,而理念清楚但宣傳手法拙劣的民主黨吃盡苦頭,甚至連“自由派”(Liberals)這個他們的道德標籤都被醜化成了“L字頭的髒字眼”(L-words),民主黨節節敗退也只好轉趨激進,以杯葛鬧事取勝。於是內部日益分裂敵對,成了典型的“五十對五十的社會”。其特性是: 

  一、兩黨的意識形態差距拉遠並互不讓步,古典民主所謂的“民主互動”及“彈性調整”那一套機制已完全喪失,以前因為能互動彈性,政策得以微調;現在則已無微調可言,只剩巨調。美國的政軍經濟都是極端到搞不下去才在天怒人怨下喊停,留下一個超級爛攤子給人收拾。 

  二、由於長期兩黨惡鬥,這種惡鬥例行化已使得兩黨的政治語言及政治邏輯都已固定。縱使共和黨已大敗,但它在國會及媒體仍大量使用著以前鬥爭概念和語言。這使得美國政治的鬥爭性格一直持續,而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儘管今天美國已政權輪替,但因那種“五十對五十的社會”架構及文化仍在,歐巴馬政府是否真能有所作為,其實並不容太過樂觀。他的八千億美元救經濟方案為了求快速通過而多方拼湊讓步,形同大雜膾;布希時代留下的財政爛攤子,至今仍無緩和的跡象,歐巴馬就職迄今,他的支持度已跌掉了九個百分點。由此已可看出“五十對五十的社會”所造成的副作用及政治殺傷力! 

  由“五十對五十社會論”,就可以進一步談到更早的“民主赤字論”(Democratic deficit)了,多年前就有著名公共財政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率先提出此論並被後人延伸,用來指民主制度下,由於政黨、政客、政府各有其自身的利益考量,因而會造成財政赤字的無限擴張,以及民主投入與民主產出間的逆差。“民主赤字論”很可以解釋“五十對五十社會”的許多不正常的民主現象:如民意期待和政府表現的落差,政府總是花很多錢解決很少問題,政黨惡鬥使得民主投入與產出間的差距日增等。 

  在此提到“五十對五十社會論”和“民主赤字論”,目的是要借用來觀察台灣。自從去年底台灣經濟快速惡化以來,主張朝野攜手救經濟之聲就多次出現。去年底承“中華知識經濟協會”好意,邀我對此做了一次演講,我即指出可以有這種想法,但不能有此期待,原因是: 

  一、台灣是比美國還嚴重的“五十對五十社會”。長期以來皆政黨鬥爭而非競爭,因此“你的負債就是我的資產”,“你的問題就是我的籌碼”。過去國民黨在朝,民進黨如是;後來朝野易位,國民黨也如此;今天朝野再易位,民進黨還是如此。連競爭都不可能,談什麼合作! 

  二、台灣的政黨鬥爭文化已久,甚至連“合作”這種原本好意的字都被轉化成鬥爭詞語,還記得去年兩會復談,許多人主張“雙英會”,這個英說好啊,我們來談“反貪腐”;那個英則說好啊,我們來談“捍衛主權”。當人與人見面都急著要踩對方的痛腳,還談什麼? 

  三、台灣這種政黨鬥爭文化已籠罩了政黨政客和政府,還影響到各自陣營的媒體和名嘴,這邊眼中只有扁家弊案,那邊只有政府無能,這是台灣各類問題“客觀性”的失去。當一個社會已不再有任何問題是客觀的,而只有好惡厭憎,別說合作,連見個面都已多餘! 

  因此,二○○九年台灣除了經濟大衰退外,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民主赤字”也將因此而更加的無限大。有人將更加搞衝突,有人則會更加畏首畏尾搞妥協,整個社會將更加零散而失去方向感。我們將很快就看到“民主赤字”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