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消費安全 應該由誰來保護

http://www.CRNTT.com   2009-03-15 11:14:36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國人越來越重視消費安全。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訊/新華網今天登出宋桂芳的文章“誰來保護我們的消費安全?” 作者強調:“消費安全還得激活最基本的執法力量。不要華麗的3.15,也不要患上‘體制機制依賴症’,作為一名消費者,真心希望執法者能堅守最底綫的責任,少尋租、少懈怠,以踏實行動逐漸消弭我們一進市場就緊張兮兮的無奈感。”文章内容如下: 

  又是一年3·15,今年的主題是“消費與發展”。內需的力量,消費的力量,是危機時刻最可信賴的信心,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燃力。然而,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在每年一換的節日主題裡,這兩年,我關心的主題依然只有一個:消費安全。如果非要給出一個有點時代感的說法,那就是“危機時代的消費安全”。 

  之所以關注消費安全,我們不妨看看幾個最新的數據和例子:3月14日《南方日報》消息說,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13日公布了2008年消費者投訴量居前十位的行業,其中,日用百貨業以9392宗的投訴量位列榜首,相比2007年的排行榜,日用百貨業由第五位升至榜首,食品類對此“貢獻”最多;同日《安徽商報》消息說,麻油裡芝麻含量不到5%,有的甚至含量為零,為了使含量很低的麻油聞起來有麻油香味,一般都在色拉油裡加了芝麻油香精。 

  甲醛、福爾馬林、蘇丹紅、孔雀石綠……消費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上的花樣,往往是舊的沒去,新的又來。時至今日,歷經三聚氰胺的折騰,消費者的情緒反映隨著那杯牛奶也黯然落幕。很多人漸漸平靜了,消費越來越像買彩票,媒體上的“驚天內幕”就像開獎公告,隔三差五披露一次,我們要做的就是“兌獎”,沒中的暗自慶幸,中獎的有力氣就罵幾聲、沒力氣就去潛心修煉成專家。 

  但是專家也未必可靠。一來,專家只有分析的能力,沒有檢測辨別的技術,譬如10年以上的“年份酒”,不開瓶的話誰能瞅出它的生辰八字?二來,專家說法也很讓人為難,小商小販的問題,往往說得很嚇人,而一旦事主級別高了,常常都會異口同聲地說“適度無害”。 

  既然專家不可靠,還有消協呢。憑心而論,這些年消協的喇叭吹得很響,揭露了一些問題,協調了一些關系,動輒以“炮轟”的姿態登場,以至於搞得大家誤以為消協是一個政府職能部門,出事了找消協,解決不了怨消協,但涉事企業心裡敞亮得很,未必買消協的賬。作為一個群衆性組織,在消費安全等問題上如此高調而孤獨,是好事也不是好事——顯然,積極的消協代償了某些職能部門的法定作為。 

  好在《食品安全法》大幕即將開啓,在連篇累牘的解讀裡,亮點頻現,讓公衆覺得忽然又有了些希望。有食品安全委員會了,有損一賠十條款了,有召回制度了,還竟然有專門的食品添加規定。如此等等,有人覺得這下子終於可以放心了。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徒法不足以自行”,好的法律制度只是法治化的第一步,關鍵還是執行力。這些年消費安全上的問題,除了少數別國發現的高技術含量難題,有幾樁真正是因“無法可依”而綿延不絕?恰恰相反,大多貓膩毫無技術含量可言,而且已經是行業內部公開的秘密,以至於連隔行的媒體都能窺視清楚,偏偏質監部門慣性地“後知後覺”。其實,只要把最基本、最簡單的工作做好,消費領域危機就不至於如此頻現。 

  消費安全還得激活最基本的執法力量。不要華麗的3.15,也不要患上“體制機制依賴症”,作為一名消費者,真心希望執法者能堅守最底綫的責任,少尋租、少懈怠,以踏實行動逐漸消弭我們一進市場就緊張兮兮的無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