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謝國忠:以新泡沫救舊泡沫不可為

http://www.CRNTT.com   2009-03-18 09:41:35  


 
  流動性經凱恩斯的著述開始受到推崇。早前,它曾一度等同於投機。凱恩斯主要關注的,是在20世紀初期頻繁發生的經濟衰退中如何刺激需求。流動性通常與財政刺激相關,例如,通過購買財政債券以支持政府赤字。財政刺激支持的主要理念是,當某人失業時,令其有事可做(即便他的這份新工作完全沒有用處),這樣,他可以憑借收入進行支出,進而引發一連串的經濟活動。當失業率居高不下時,財政赤字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與之相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經濟衰退可被認為是“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經濟衰退是淘汰弱者、為新企業贏得空間的過程。在他的理論中,經濟衰退預示著進步和創新。政府為熨平經濟波動實施干預,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儘管經濟周期狂暴循環,19世紀繁榮的經濟似乎支持了熊彼特的理論。 

  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像凱恩斯或是熊彼特所闡述的那樣非黑即白。當經濟處於嚴重低迷期時,將引發社會革命。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革命,與1929年的“大蕭條”密切相關。在嚴酷的經濟衰退期,政府有責任刺激經濟增長,這一點凱恩斯是對的。然而,財政刺激不能在長期內發揮作用,過度依賴刺激可能將引發滯脹。經濟衰退也可以起到將業績不佳的企業淘汰出局的作用。 

  在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時期,流動性並不是經濟管理的有效工具。工人們在預見到了貨幣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衝擊後,要求提高工資以抵消通脹的影響,但是,工資的增長將立即傳導至CPI,引發通脹抬頭。貨幣擴張與通脹之間存在直接的傳導路徑。因此,中央銀行放鬆銀根僅僅會推高通脹,而無助於刺激需求。當沃爾克(Paul Volker)擔任美聯儲主席、大幅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以打擊通脹後,滯脹時代結束了,他的舉措也為後來低通脹時代的來臨奠定了基礎 。 

  在格林斯潘接任美聯儲主席時,通脹預期較低。當格林斯潘增加貨幣供給後,貨幣首先流入了資產市場,引發資產通脹,並有效地刺激了需求的增加。由於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逾10億名工人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全球化拉長了低通脹時代延續的時間。金融市場逐步適應了格林斯潘流動性政策帶來的效果。隨著“銀彈” 攻勢重振經濟後,大部分金融人士開始對流動性頂禮膜拜。 

  自當前這場經濟危機在2007年8月爆發後,各國中央銀行再次祭出了流動性法寶作為應對措施。對流動性擴張政策的信任,提高了金融市場的信心,並在數月內穩定了市場。但在2008年,這一政策開始失效,增加流動性並沒有推升資產價格或是改善需求。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