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中評社台北論壇:兩岸認同與統合

http://www.CRNTT.com   2009-03-30 00:12:11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
與會者合影。
  中評社台北3月30日電(記者 鄒巧韻)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兩岸統合學會邀請學者專家,昨天下午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認同與兩岸關係”論壇,探討兩岸認同與統合問題。

  論壇由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海基會顧問黃光國主持。評論員有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明輝,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耿曙,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理事長楊開煌,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

  黃光國開場表示,大陸與台灣都在尋求認同,“摸著石頭過河”一語道出兩岸情境;金融海嘯迫使世界經濟體系重整。在多元體制環境下,現在是兩岸反思“到底要走什麼道路”的機會。從宏觀角度看,未來區域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兩岸站在共同利益立場,彼此自我定位、求同存異,此時談認同、統合工作更具意義。

  張亞中指出,認同的確可凝聚共識,但我群與他群定見的分別,易造成災難。近年來兩岸的民族認同發生高度折裂,李扁時代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縱使兩岸經貿交流頻繁,異己關係已然發酵,兩岸關係定位工作刻不容緩。他主張以“整個中國”概念切入,大陸和台灣分享“中國”的話語權;透過文字整合、貨幣整合、與共同體經濟整合等方向,以具體行動讓兩岸關係走上統合之路。

  李明輝表示,西方世界都已慢慢走向統合,反倒是兩岸抱著“主權問題”不放;過去認為民族主義有助於國家凝聚意識,可是卻有副作用。大陸對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警覺性不夠,這非好現象。兩岸目前互表善意,但根本邏輯不改變,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談兩岸關係,須先瞭解統合、認同與民族主義的層次大不相同。

  楊開煌認為,認同是互信、穩定、不會質變的基礎,雙方的認同是兩岸關係核心;若缺乏互信基礎,永遠都處於爾虞我詐之中。他點出台灣三大問題:一是用封閉心態與大陸談開放,把愛台當做所有問題的核心;二是以對抗心態談合作,“一個中國”概念被妖魔化;三是拿敵對心態討論和平。目前兩岸關係看起來良好,實際上暗含隱憂,馬政府沒有自我主觀論述,政策論述陷入矛盾;單純以擴大交流促進認同,是認知失調;唯有重新論述認同問題,從教育入手,透過社會化過程,培養兩岸的新認同感。

  謝大寧表示,大陸與台灣都把兩岸關係物質化,對兩岸關係的長遠良性發展會有後遺症。從文化上的認同到兩岸的統合,由知識份子先架構出一個大框架,當局再逐步推動;文化傳統在社會底層有強烈生命力,重視文化力量對認同可能扮演的角色,強調共同基礎與情感,著手解除敵對癥結,對兩岸關係才有正面效果。

  耿曙提出實證研究,就目前經濟利得與接觸探討兩岸認同觀感。他表示,未來兩岸除了擴大交往,還要從文化基礎、制度平台著眼;制度基礎的突破,加上傳統文化的勾連,共同思考兩岸攜手面對西方與全球化。

  吳玉山則認為,馬英九在統獨議題上,刻意淡化意識形態爭議、走中間路線,但“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綱領,以反面表述方式向中間靠攏,不是意識型態,而是兩種極端的拉扯,沒有堅實基礎,易受質疑。當前馬政府著重經濟議題,不願正面迎戰,但經濟問題無法短期內好轉,認同爭議自然會浮上檯面。他建議回歸傳統“中華民國”老招牌,重新詮釋,建構北京能承認、綠營也可接受的論述。

  中評社副總編輯兼《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羅祥喜、台灣財金專家臧大年等亦參加了論壇。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