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社台北論壇:馬兼主席究竟何因

http://www.CRNTT.com   2009-06-15 00:07:27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
  中評社台北6月15日電(記者 鄒巧韻)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邀請專家學者,6月14日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論壇,探討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的動因、影響與挑戰。與會者一致認為,馬兼任國民黨主席,有助於黨政協調、黨內改革,對於年底選舉、提拔人才都有正面影響。

  論壇由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主持;評論員有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系教授包宗和,政治大學社會科科學院院長、教授高永光,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暨國際事務系教授高輝,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楊泰順,高雄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

  包宗和表示,馬不兼任黨主席,對於推動憲政、立法、地方等政策的確有其侷限性;馬英九兼任黨主席,打破了過去做“全民總統”的迷思,擺脫軟弱形象;也可望落實黨政合一、推動政黨改革、培養新興人才,也協調黨政在兩岸關係上的步調。

  張五岳也表示,馬選擇在此時兼任黨主席的主要原因,是為實行政黨責任政治,期望黨政同步、貫徹權責相符。而馬可能採取積極正面作為:一是黨內人才的拔擢與培育;二讓“立法院”對法案的審議能夠有效運作;三使國共平台與官方機制相輔相成;四對於朝野政黨互動對話,則開啟溝通管道,有正面實質效果。

  高輝認為,以國民黨角度來分析,馬兼任黨主席,有助黨向上提升,對黨有正面影響。因為馬的支持度遠大於國民黨,而目前黨內也沒有比馬更好的其他人選;馬擔任主席,對於國民黨的士氣、改革、選舉運作、政策整合發揮都有最好的影響。

  蘇嘉宏認為,馬英九兼任黨主席是“憲政”運作下必然的結果,是台灣在戰後施行“總統制”的實踐,也是在短暫的黨政分離後回歸體制的常軌與正軌。過去決策模式以國民黨中常會為核心,而馬當選“總統”後,終局性決策轉為體制外的中山會報;如今馬兼任主席,讓黨體制外的機制回歸到黨內民主程序,有助於提升府院黨間行政決策效率。

  楊泰順指出,馬英九參選黨主席的決定,顯示出他對自己的定位。除了黨政協調、黨內改革外,最重要的是馬英九有意朝“政黨外交”方向走。馬英九上任後,面對大陸,一年來已簽定多項協議,兩岸政策從經濟慢慢走向文化層面,現在兼任黨主席,則顯示馬有心緩和過熱的兩岸關係;對於和其他國家關係發展,黨則成為“外交”外的第二軌。

  高永光表示,馬兼任黨主席之後,才代表“馬時代”的開始。馬時代並不意味著強人時代的開展,而須視馬對於“國家機器”的定位為何。馬要兼顧定義、理想、責任與現實四大層面;當其展現意志,軟實力(soft power)會轉為硬實力(hard power),再加上巧實力(smart power),最後不會成為strong man(強人),而是呈現出strong volition(鋼鐵般的意志)。

  趙春山結尾表示,馬英九以“形勢嚴峻、責任政治”兩大原因,做為打破過去承諾、再次參選黨主席的理由。各界評論極多:有人認為是世代交替,有人說是現行權力結構使然,有人強調是強人文化展現;馬兼任黨主席後的挑戰與妨礙,正負影響都有,但從黨的立場立論,黨存在的意義在於取得並維持政權,馬跳上第一線可說是理想改革、撥亂反正的第一步。

  中評社副總編輯兼《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羅祥喜等亦參加論壇。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