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海外大併購 邁向“中國夢”

http://www.CRNTT.com   2009-07-25 13:25:49  


 
              併購風險大

  鳳凰衛視“海外收購路漫漫”節目2009年6月5日有這樣一段話:“缺錢的外國公司一來忽悠,中國公司就飄飄然。像是個窮人突然有機會到富人家裡去做客,看著富人家裡的高雅裝飾和專業管家,於是窮人對富人說,我給你錢,你讓我來參觀學習。窮人付了多年累積的血汗錢作學費,得到來富人家做客的機會,卻不可能成為富人家的主人。”有些西方媒體將中國海外大併購形容為“大款遇上大減價,毫無節制的來一場瘋狂大血拚。或許這個時候人們應該記得巴菲特的那句名言,人們恐懼的時候我貪婪,人們貪婪的時候我恐懼。海外收購,絕不是一場見便宜就買的炒股遊戲。”

   2008年,中國企業發現走出去的“抄底行動”並不樂觀,85%的企業認為金融危機對海外投資有影響,有40%的企業表示有重大影響,僅有7%的企業表示會增加海外投資。面對大拼購,社會上的指責和批評也多起來。

  筆者以為,指責和評批評並非沒依據,人稱中國海外投資有“三大敗筆”:2007年9月,中國首個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選火爆發行,當天搶購一空。一年後,QDII出現巨額虧損,10隻基金沒有一隻淨值超過1元。2007年底到2008年初,中國平安先後兩次購入富通集團大筆股票,合計人民幣238.38億元,最終虧損超過157億元。2008年12月,持有2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的中投公司在投資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團上損失60億美元。“三大敗筆”向我們昭示了海外大併購存在巨大風險。

  鄧公有名言“摸著石頭過河”。在海外大併購中出現“噩夢”並不意外,日本已有教訓。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膨脹,開始“購買美國”行動。三菱公司買下洛克菲勒大廈,索尼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日圓在美國展開了一場資本狂歡。噩夢隨之而來,狂買的美國資產多是“夕陽產業”,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經歷了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

  但中國情況不同,一方面,對“噩夢”已有認識。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官員以及成思危和樊綱等知名學者均指出,我國外匯不放開、貸款銀行缺乏、政策促進不升級、文化排斥不融通,中國企業還不能大規模“走出去”。政界學界對“走出去”瓶頸也非常重視。另一方面,對“美夢”必須抓住機遇。中石油總裁蔣潔敏表示,“一些全球資源公司的低股價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機會。”《中國石油報》曾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公司將通過低息貸款以及其他如直接注資等方式受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陳強認為,“中國在資源話語權上一直都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包括我國擁有高達70%的稀土,但卻沒有定價權”。“沒有資源,話語權自然也無從談起。至少在短期內還很困難,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方向沒有錯”。

              噩夢加美夢

  筆者以為,噩夢也好,美夢也罷,中國都是要做的。很多國家都把海外收購看成是國家戰略轉移和資源保障的重要手段。美國憑藉其強勢的世界霸主地位整合歐佩克的石油輸出,保障了本國的能源供應安全。中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海外收購成為大勢所趨。中國企業普遍將投資目標鎖定在了股權、自然資源,以及核心技術這三方面。海外大併購滿路荊棘,卻是“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