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香港邁向知識經濟 要避免流於空言

http://www.CRNTT.com   2009-07-28 12:17:34  


香港發展知識經濟,切莫流於空言。
  中評社香港7月28日訊/“特區政府既未提出香港金融業如何在‘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機所揭示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再上層樓的新措施,也沒有提出把所謂六大產業的發展與香港經濟既有的主要產業(尤其金融業)協同發展的具體部署,怎麼能夠相信香港正在發揮潛力,邁向知識型經濟? ”資深評論員周八駿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指出香港“邁向知識經濟要避免流於空言”。文章内容如下:

  2009年6月2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在《星島日報》、《信報》、《明報》、《成報》、《文匯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The Standard、China Daily等中英文報章同時發表題為《發揮潛力 邁向知識型經濟》的文章,為當天下午他所任命的經濟機遇委員會(簡稱經機會)最後一次會議之後,將宣佈特區政府為推動所謂香港“已經形成”而“具優勢的”六大產業發展而制訂的政策措施“造勢”。 

  這是一次精心謀劃的“政治公關”活動。文章標題鮮明,觀點也鮮明:“經機會過去數月研究的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都是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新動力。” 

           推動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 

  坦率說,我當時目光為之一亮。因為,曾蔭權自2005年接任行政長官以來,只是在他首份施政報告——題為《強政勵治 福為民開》的2005至06年施政報告的92段提及“知識型經濟”(“為了確保香港整體人口素質能夠適應未來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落實全面的人口政策。”);嗣後,2006至07年施政報告《以民為本 務實進取》、2007至08年施政報告《香港新方向》和2008至09年施政報告《迎接新挑戰》都不再提及。也許有人會說:不提“知識型經濟”一詞不等於不做推動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的事。然而,就在6月22日的文章中,曾蔭權指出:這六大產業“的發展條件與傳統輕工業及四大支柱產業不盡相同,但是互相呼應補足,是開拓新經濟的踏腳基石。”換言之,在決定發展六大產業之前,特區政府推動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的政策措施是非常不夠的;否則,行政長官大張旗鼓地宣傳六大產業便沒有了意義。 

  “知識型經濟”(Knowledge Economy),中文亦稱“知識經濟”。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分類,在現代經濟體中,有5類產業或行業屬於“知識型(或知識)產業”,它們是:高科技行業,中高科技行業,通訊業,金融、保險業,商用服務業(不包括地產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擬推動發展的“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可以列入OECD的有關分類。在這樣的意義上,曾蔭權文章的基本觀點是成立的。 

  問題在於:第一,正如我在一周前於本欄發表的《香港經濟殷憂依然存在》中所分析,特區政府判定六大產業“具優勢”的事實依據不足,已公佈的推動其發展的政策措施是零碎或空洞的。 

  第二,儘管曾蔭權在6月22日文章中表示,六大產業與傳統工業及四大支柱產業“互相呼應補足”,但是,眾所周知,傳統工業在香港早已式微,香港亟需進行的是拓展高科技製造業。在四大支柱產業中,金融和物流固然屬於“知識型(或知識)產業”,但是,一則現代物流業迄未成形,傳統運輸業優勢明顯下降;再則仍具優勢的金融業也遭遇上海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勁挑戰。空空洞洞的“互相呼應補足”6個字怎麼能夠消除人們對於香港經濟“青黃不接”——傳統優勢產業走下坡而新興產業未成形——之憂慮? 

           邁向知識型經濟 須有具體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4月3日曾蔭權於經機會第四次會議後宣佈,特區政府將重研究發展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等六大產業後,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泰國芭提雅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會見香港記者,他在回答一位香港記者的問題時指出:香港“在發展金融業的同時,還要努力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貿易物流、旅遊觀光、醫療衛生、科技教育、高新技術產業等,為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溫總理所指出的也是六大產業—金融、貿易物流、旅遊觀光、醫療衛生、科技教育、高新技術產業,與特區政府提出的六大產業有相同也有不同。溫總理把“金融”列入六大產業之首,特區政府排除“金融”。有人也許會辯解:特區政府提出六大產業是作為香港經濟“新增長點”,而金融業已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增長點。然而,特區政府既未提出香港金融業如何在“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機所揭示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再上層樓的新措施,也沒有提出把所謂六大產業的發展與香港經濟既有的主要產業(尤其金融業)協同發展的具體部署,怎麼能夠相信香港正在發揮潛力,邁向知識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