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高考不以分數論英雄 需保證公平

http://www.CRNTT.com   2009-09-04 11:59:30  


不以分數論英雄,關鍵在能否有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公平方式替代。
  中評社北京9月4日訊/“‘以分數論英雄’的高校錄取方式似乎天經地義。如今,國內有高校出現‘高分退檔、低分錄取’的現象,引來不少質疑之聲。”《解放日報》今天登出徐敏的文章“‘高分退檔’有何不可?”,對此給出了觀點。文章内容如下: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傳出消息,在今年高考招生中,臨沂師範學院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於“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綫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以分數論英雄”的高校錄取方式似乎天經地義。如今,國內有高校出現“高分退檔、低分錄取”的現象,引來不少質疑之聲。 

  筆者反問,“高分退檔”有何不可? 

  在高考錄取中,各高校按照1∶1.2投檔,這是國內許多省市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施的錄取規定。也就是說,如果一所高校在某個地方計劃招生100人,按照規定,可在達到本批次控制綫、且志願填報該校的學生中,從高分到低分,提取120個學生的檔案。高校可對這120個考生進行綜合考察,擇優錄取。事實上,高校基本都放棄了“擇優”權,仍采取由高分到低分錄取的方式,因為這樣錄取更方便、更“公平”,而且節省招生成本。因而,山東高校將綜合素質評價真正引入高校錄取環節,確實需要“吃螃蟹”的勇氣。 

  對此項改革,最大的質疑是,大學錄取的公平性如何確保?試問,大學錄取中,完全用高考分數“說話”,一考定終身,就能體現公平嗎?相反,高校錄取時,如果將學生高考成績作為重要參考,同時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全面、立體地來評價學生,然後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選才,這樣才體現了更高層次的錄取公平。高考歷來是中小學教育的“指揮棒”,當其明確指向素質教育時,中小學教育也會出現新氣象。 

  高分不錄取,在國外大學是正常現象。比如在美國,能够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硬指標”有兩個:一是全國性的SAT(或是ACT)考試成績,類似中國的高考;二是學生高中期間的學業平均成績。經常會發生學生SAT考了高分甚至滿分,但報考名校卻不被錄取的事情。美國大學錄取,當然也重視中學生的學業表現,但同時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和服務社區的精神。什麼樣的學生能受世界名校青睞呢?哈佛大學比較經典的例子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她的母親靠撿垃圾維生。這個女孩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她讀書很用功,更可貴的是,她長期利用課餘時間做義工,用己所能幫助身邊的窮人。這名女孩後來被哈佛錄取。還有一名中學男生,創作了4部音樂作品,其中兩部為憂鬱症患者籌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郵報》評為2000年度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樂家。這位學生最後也被哈佛錄取。 

  當然,大學錄取新生時,如何考察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相關標准和措施還需細化和完善,如怎樣全面考量學生道德品質、探究能力、創新精神、服務精神等多方面素養;如何建立甄別機制,以保證中學提交的學生材料真實客觀;如何讓選拔過程公開、透明,便於社會監督……如果一味以“客觀條件不成熟”為由,遏制新思路新舉措,那麼高考招生改革可能永遠在原地打轉。其他許多改革亦是如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