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光國:兩岸應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00:30:57  


 
  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平台

  以台灣推展儒家思想的經驗和大陸方興未艾的儒家文化復興運動兩相比較,我敢於斷言:儒家文化復興運動要發展成為一個可大可久的文化運動,將來一定要走入校園,成為教育體制的一部分。然而,孟子說得好:“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要在大陸高校普遍建立儒家文化的講習基地,或者推廣本土社會科學,都不是一蹴可幾之事,都可能遭遇到種種的阻礙和困難。在當前大陸的情況下,較為可行的辦法,是找一所大學建立“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平台”,邀請台灣對“新儒家”或本土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卓著的學者前來駐點講學,如果成效良好,再推廣到其他地區。針對這一點,我想到的是“金廈特區”中的廈門大學。

  “金廈特區”的構想,是“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先生提出來的。根據謝明輝的構想,“金廈特區”是兩岸和平的一個試點,範圍包括金門、廈門、彰州、泉州1400萬人口的閩南文化區。因為兩岸已經分隔了60年。在這60年間,兩岸的文化、思想、價值觀等等,都產生了一些落差,需要有一個實驗區域來做彌平的工作。否則,兩岸可能因為前述種種落差,而產生政治風暴。“金廈特區”的設置,就像在兩岸間築一道防火牆,讓這種可能的風暴,只在特區里面發生,不會擴及大陸本土和台灣本土。

  謝明輝構想中的“金廈特區”是一個兩岸特別行政區。他主張:建構“金廈特區”第一步,是先建金廈大橋,把金門廈門連結起來。金廈大橋建立起來以後,就會自然形成一個金廈的生活圈。金廈生活圈形成以後,成立“金廈特區”的條件才會逐漸成熟。從金廈大橋到金廈生活圈,再到最高級的金廈特區。到底兩岸要停留在哪一個階段,那就要看兩岸領導人,或人民的需要。

  “金廈特區”的文化考量

  整體而言,謝明輝構想的“金廈特區”並不僅只是基於政治和經濟的考量,而且也涉及文化層面。他說:“廈門跟金門有幾千年的歷史連結,兩地的風俗習慣也相近,金門的閩南文化特色、建築的特色,非常的濃烈。歷史上,光是金門一個地方的進士,就有43個,比台灣多了好幾十倍。所以,金門可以作為閩南文化圈的一個典範。”不僅如此,“1949年國民黨退到台灣以後,金門因為兩岸的對峙關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戰地文化。”“金廈如果形成一個特區,兩岸可以把金廈的戰地文化,共同向聯合國申請人類世界文化遺產。”

  在我看來,不論是建造“金廈大橋”也好,或是“金廈特別行政區”也罷,都是茲事體大,涉及層面極廣,真要具體落實,還要花費不少時日。至於“閩南文化圈”和“金廈戰地文化”可以作為一種觀光資源,其著眼點在於回顧過去的歷史,依照我的看法,目前最為可行,而且也最迫切需要的,應當是在廈門大學建立“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平台”,邀請對儒家文化有精湛研究的台灣學者,來此駐點講學。如此一來,廈門大學將成為推廣儒家文化的基地,“金廈特區”也將成為實踐儒家文化的試驗區,有點像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先成立四個經濟特區,然後擴及整個沿海城市,逐步擴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這個構想不僅具有“兩岸防火牆”的功能,而且針對當前大陸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點在於未來國家的發展。

  在“兩岸和平協議學術研討會”上,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周志懷教授指出:兩岸之間的共識,有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過去的九二共識旨在反對台獨;現在兩岸間新的共識,是要追求雙方的和平發展和共同利益;將來的和平協議,應當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十分贊同這樣的見解。“泰山不辭細沙故能成其高,江海匯納百川故能成其大”,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台灣以中華文化作為基底,發揮了“匯納百川”的精神,不斷吸納各種文化的優點,已經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嶄新文化。將來如果能以“金廈特區”作為基地,逐步擴大其影響力,把海峽兩岸建構成儒家文化共同體,一定可以加速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