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通識教改 需要一個寬容的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09-10-09 11:28:29  


9月19日,中大博雅學院首批新生合影留念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訊/據媒體報導,中山大學開設博雅學院,以“四年不分專業、以培養‘做學問’人才為目標,以古代經典閱讀為重點”的通識教育開創性舉措受到教育界廣泛關注,但這一舉措並未得到一致贊同,而是充滿爭議。《華商報》今天刊登評論文章“給通識教改一個寬容的環境”,文章表示,“重視‘通識教育’,這很可能是中國大學教育真正‘與國際接軌’的開始,也是中國創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開始,中山大學和甘陽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理應得到社會以及輿論的寬容與尊重”。文章內容如下:
 
  中山大學開設博雅學院,試水“通識教改”引發激烈爭論。據報道,自開學以來,對於這個在招生簡章中明言“為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專門設置”的學院,外界一直存在強烈質疑。(10月8日 《廣州日報》)

  反對的聲音為什麼如此強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博雅學院院長甘陽高調宣稱要培養“精英”有關。而“精英”在今日中國,早已不再是一個“褒義詞”了,而是專指那些在老百姓看來不食人間煙火,一味為既得利益集團甚至外國利益辯護的 “學家”、“專家”的詞匯了。但甘陽所謂的精英,並不是指那些西裝革履,手執 “文明棍”,滿口“嘰裡咕嚕”的假洋鬼子,更不是那些一門心思只想著如何向上爬的“祿蠹”,而是那些能夠認同、傳承並發揚光大中華文明的社會中堅。當然,甘陽也並不拒絕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博雅學院的學生要學習古希臘語、拉丁語,並閱讀大量西方文明典籍就是證明。

  厘清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明白,中山大學和甘陽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對這些年來大學教育“折騰”的繼續,而是對“折騰”的一種糾偏——— 使大學回歸到培養社會精英的正途,使大學畢業生能夠成為堅守社會核心價值、傳承人類文明的中堅力量。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大學教育存在的一個最主要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只重工具理性,不重價值理性。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一事當前,不少人只考慮怎樣做才能低成本、高收益,而根本不考慮這樣做是不是善的,是不是符合道德,是不是儘管自己獲利,但卻對社會和他人造成了破壞性後果等等。不客氣地說,大學如此作為,其生產的“產品”常常成了一些“工具”。

  過分強調通識教育,學生畢業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能不能找到謀生的飯碗?這是許多人所擔心的一個問題。但在我看來,受過良好通識教育的學生,很可能比那些從單純的“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遠大的發展前景。因為,和後者相比,前者更有信仰,更尊重道德,更有操守,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也更值得信賴,同時他們具有深廣的知識基礎,這使得他們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吧:受過良好通識教育的學生像水,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器皿;而只接受專業教育的學生,就像一個水杯,倘若不能用來盛水,則很難找到其他用處了。實際上,西方大學尤其是美國的大學,一向都是高度重視通識教育的,有的大學甚至把通識教育作為四年大學的全部課程,而甘陽這次之所以“試水”通識教育,也是他長期研究西方大學教育的一個結果。

  重視“通識教育”,這很可能是中國大學教育真正“與國際接軌”(姑且讓我用用這個詞)的開始,也是中國創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開始,中山大學和甘陽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理應得到社會以及輿論的寬容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