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IMF特權歷史 應該終結

http://www.CRNTT.com   2009-10-18 10:01:17  


 
                    角色不能錯位

  表面看來,IMF的角色回歸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也有利於節約相關交易成本。但在IMF成立已逾60年的今天,才如夢方醒般地尋求擴大“全球最終借款人”的角色,恰恰凸顯其過去65年來在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時的角色錯位。

  應當肯定,IMF成立以來,在維護世界金融穩定方面的確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其在危機年代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至今仍令新興市場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當痛恨。尤其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IMF的頤指氣使以及對危機受害國經濟主權的粗暴干預將這個權力符號的真實面目徹底暴露在世人面前。自那以後,發展中國家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不會向IMF求援。而國際社會改革IMF的呼聲也在逐年增高。本來,去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為IMF挽回國際聲譽,擴大行為空間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但在拯救全球金融體系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面前,僅有2500億美元可貸的IMF顯然力不從心。即便可貸資金擴大到今天的7500億美元,依然無法承擔“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

                    改革之勢難阻

  其實,IMF更應審視的是如何適應業已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通過自身建設性的改革來確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新坐標,而非一味拖延改革或者轉移改革視線。假如改革阻力相對較小的世界銀行邁出了自身改革的關鍵一步,作為戰後世界經濟權力符號表徵的IMF將越發顯得孤立。當然,IMF要啟動實質性改革對那些既得利益國來說是相當痛苦的,或許這些國家及其利益代言人會設法推遲IMF改革的時間表;只不過,今天的國際政經情勢與65年前相比已經大大不同了,與十年前相比也有著根本性的變化。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作為某種程度上可以平衡發達國家影響的力量,近年來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博弈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已經可以提出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改革的制度設計與相關建議。他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提高IMF等組織的代表性、執行力和平等參與程度,引導其發展成為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建設性力量。而在邁向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諸多阻力,但無論何種阻礙性力量,恐怕都無法逆轉IMF作為特權符號歷史的終結趨勢。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