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對待民主莫天真

http://www.CRNTT.com   2009-11-05 10:30:34  


理性真正擡頭,才能制止清廉其外貪腐其中的陳水扁再度出現。
  中評社台北11月5日訊/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在《聯合報》發表文章“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作者表示:“已經做過執政黨的民進黨,有時不能忘情於街頭;已經做過在野黨而又執政的國民黨,還是缺少足夠的人頭。握有選擇權的民眾現在祇有一個選擇:盡一切力量讓理性抬頭。”文章內容如下:

  如果今天把社會上與媒體上“無所不罵”的“台灣現象”輸出,那會是削弱競爭對手的秘密武器。

     落實優質民主 代價何其沉重

  半世紀以來,台灣走過的路:有民間的活力、有經濟的成長、有教育的普及、有開放的起伏、有民主的艱辛、有省籍的挑撥、有統獨的對立、有政治的貪腐、有戰爭的威脅,這種複雜的拼圖正提供了在尋求進步的開發中“國家”一面鏡子。

  用坊間的話來說,政府是先求人民有更多饅頭(生活改善),安定社會;一旦有了饅頭,就有人走向街頭(群眾力量),爭取人權;最後各方認清只有數人頭(投票選舉),來決定民主進程。這個過程從最好的角度看,就是提升經濟、保護人權、推動民主的“寧靜革命”。

  寧靜革命是個起步,一連串的考驗是要落實在優質的民主上。也許是難以避免的,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後出現的政治運作的弊端,已完全併發在一個年輕的、正在學習民主的台灣,這使得台灣人民感受到對民主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何其沉重,甚至懷疑:西方式的民主適合東方社會嗎?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我概括地說過:在蔣經國執政時代(一九六九—八八),是用改善的經濟,來合理化他的威權統治;也就是以增加饅頭的誘因,減少街頭運動的提早出現,用以換取時間,安排民主勢力的出頭。

            解決病態民主 端賴理性抬頭

  高所得“國家”如美歐,今天面臨了多重挑戰:金融法規鬆弛、社會老化擴散、能源消耗嚴重、政治僵持難解、道德危機不斷重現。就政治運作而言,台灣也出現四個與美國相似的民主病態:

  (1)金錢政治(Money Politics): 民主是比人頭,選舉就需要捐款。出錢的金主,地方勢力與大企業主就要在捐獻中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行政裁決與立法。陳水扁的貪腐,希望再也不會在台灣政壇復活!

  (2)特殊利益團體(Special Interests): 這些利益團體,可以是某些產業、某些個人、地方政客,也可以是單一議題(Single Issue)團體,如果防止或疏導不當,就會在壓力之下,讓特權不斷出現。

  (3)誇大與二極的媒體(A Sensationalist Media): 要贏得讀者的眼球及影響力,報章雜紙、電視、以及網路時代的新工具,常以誇大的手法誤導新聞,脅迫公共政策,達到特殊目的。

  (4)強烈意識主張的團體(Ideological Attack Groups):布什與陳水扁的二任都是意識型態主張分裂的八年。有些美國學者認為:民主政治本質就是僵持政治。這樣的僵持(在美國如自由持槍,在台灣如統獨),迫使各方妥協與合作,才能避免獨裁;低效率的決策過程就變成了民主政治的“必要之惡”。更多的人是不同意這種說法。

  美國專欄作家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認為,十九世紀大英帝國衰退是來自經濟上的力不從心,美國國力的“相對下降”則受害於一事無成(Do-Nothing Politics)的政治對立。上述的四項病態,是他對美國的擔憂;也是台灣理性還沒有抬頭的結果。

  二十年來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表象的成就(如直選“總統”、言論自由),但它基本的殘缺正證明了史丹福大學戴蒙教授(Larry Diamond)的話:“如果太天真看待民主,將會受到社會混亂的反噬。”

  已經做過執政黨的民進黨,有時不能忘情於街頭;已經做過在野黨而又執政的國民黨,還是缺少足夠的人頭。握有選擇權的民眾現在祇有一個選擇:盡一切力量讓理性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