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制度缺乏人情 城市何談宜居

http://www.CRNTT.com   2009-11-25 15:05:03  


住建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日前表示,中国城市不符合宜居标准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訊/住建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23日表示,中國城市的建築密度太高、環境質量不盡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不符合宜居的標準。《重慶時報》今天刊登評論員李妍的文章“制度缺乏人情 城市何談宜居”,作者表示,“城市因人而改變,人情卻在日益高聳的城市鋼筋水泥中越發疏離。…本身就缺乏情感制度設計實施的城市,此時再談人情冷暖只能淪為空談”。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社會,所謂禮儀之邦,不僅在待客之道上講究禮數周全,更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注重人情體諒,鄰里往來,噓寒問暖,那也是常有的事兒。故鄉因家人而依戀,城市則因人情而溫暖。當懷揣夢想的人們紛紛湧向城市生活的快車道,試圖在那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歸屬時,卻不曾想到,在這個崇尚“陌生人社會”的城市里,他們注定只能成為彼此陌生的蝸居者。

  城市人群間的淡漠,對研究社會關係學的人來說,也許只是一個老話題。對研究城市規劃建設的人而言,興許能造成不錯的噱頭效應。針對當下中國城市的宜居狀況,住建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23日就表示,中國城市的建築密度太高、環境質量不盡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不符合城市宜居的標準。

  將人情與城市宜居結合起來,這的確能激發不少人的心理共鳴。就像人們熟悉的一句廣告詞一樣:戀上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只有注入了感情元素的城市,才能真正讓人產生心靈的歸屬感,對城市的感官認知也才能因人情而改變。愛人、親人、朋友、鄰里,這些都是你留在城市中的情感因素,一個缺少人情,沒有感情寄托的城市,注定只能是一片精神淪陷的荒漠,就像上海的一些白領在既缺乏心靈寄托,又壓力巨大的城市生活中,最後只有選擇被迫出逃一樣。留不住人心的土地,只會讓人陷入如圍城般的困頓,而這樣的城市又何談宜居呢?

  城市因人而改變,人情卻在日益高聳的城市鋼筋水泥中越發疏離。倘從如此狀況來看,淡薄的人情的確讓當前的城市無法奢談宜居。互信的缺失,人與人之間兀立的屏障,動輒樹立的“不要與陌生人說話”的招牌,這也幾乎成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有圖景,以至於但凡談及中國與外國城市的區別時,不少僑居海外的同胞脫口便是“人情淡薄”四字。只是,人們在埋怨中國城市人情淡漠,埋怨城市無法讓人產生認同感,甚至影響到居住的愉悅感時,是否也應該想過,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城市人情的疏離?我們是否本身就缺乏這種人情交流的制度與土壤呢?

  最近,韓寒在嘉定世博論壇上發表了一番“城市,讓生活更糟糕”的演講,就很能代表當下城市人在都市生活中的無奈。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大都市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但城市卻往往由於發展中的交通、住房、戶籍等問題,導致城市人生活壓力過大。試想,在一個房價飛漲、交通堵塞、戶籍設卡、權力釣魚橫生的城市里,當城市本身的制度設計都充斥著物欲與權力魅影,而根本沒有基於人情的制度土壤,又如何奢談城市人際間的互信情感呢?

  生活壓力是壓垮城市人情的最後一根稻草。難以想象,當你分別花上兩個小時堵在上下班的高峰路途中,卻還要遭遇頻頻上漲的油價;當你好心搭一個胃病患者上車,卻被突然衝出的執法者認定你是非法運營;到了月底,你眼睜睜看著房貸劃去了工資卡的一大半,卻還要為孩子是否能讀上市里重點學校,是否能排隊交上擇校費而焦急時,你還會信任這座城市中的人,你還會對你的鄰居、每個陌生人微笑以示,還會認為這座城市是宜居的嗎?

  本身就缺乏情感制度設計實施的城市,此時再談人情冷暖只能淪為空談。2007年,有一個最牛的MSN簽名:我是一只趴在窗戶上面的蚊子,前途充滿了光明,卻無法找到出路。蝸居於城市一隅的我們,遭際正像那只蚊子,橫亘在我們與城市之間的玻璃,除了人情冷暖,還有那些冰冷的制度屏障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