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第一乞丐村”真相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0-02-27 15:25:48  


 
  在以房子為財富象徵的鄉村,不少外出討要的小寨農民,把他們的乞討成果都帶回了村子,最早蓋起了鋥亮的瓦房。 

  “村裡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是討要的人。”這個說法得到了村支書楊金忠的印證。 

  “不是生活困難去討要,而是認為討要來得容易,背後有利益驅動。”中寨鎮民政站站長楊維科說。他曾作為駐村幹部長期在小寨工作。 

  據他的觀察,大致從1999年前後開始,小寨人外出討要開始從討要米面、饃饃、解決溫飽向討錢、謀利轉變。進入21世紀,一些當地農民將外出討要視作是“快速致富”的捷徑,儘管,這種方法並不“很光彩”。 

  擁有財富的優勢心理很快會打敗人的尊嚴。一邊是貧困的折磨,另一邊是乞討比種地、出賣苦力收入都要高的誘惑。 

  一些外出討要獲得財富的農民,對在城市的乞討經歷諱莫如深。他們大多聲稱是外出務工。 

  和村裡其他一些人相比,38歲的楊齡(化名)已經算是不錯的了,至少他掌握了一手熟稔的泥瓦活兒。2001年前後,他曾外出打工,但勤勤懇懇的工作並沒有讓他獲得該有的報酬。歲末,黑心的老板卷錢跑了,沒有路費回家的楊齡,最終跑到了街頭。 

  很快,他發現“討錢比打工容易多了”,而且每天乞討的收入和他出賣體力的收益相當。 

  岷縣民政局副局長李康平實地走訪小寨村後發現,“一個村莊去乞討的人,不一定是村裡最窮的。基本上因生活所迫行乞的,已基本沒有了。” 

  “這是一種恥辱。”楊金忠說。面對小寨村貧困的現實,這位村幹部坦承“束手無策”,甚至在他的任期內,如何徹底脫掉這頂“不光彩的帽子”,看上去仍遙遙無期。 

  但近年來,“乞丐村”的乞丐正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儘管連長期在當地生活的村幹部,都難以掌握村裡實際乞討者的真實數量。據楊維科的粗略統計,即使是討要現象最為嚴重的年頭,“每一個村莊外出討要的農民的數量大概在20人左右”。而如今,“只有星星點點的幾家”。 

  可以佐證的是,被外地救助站遣送回鄉的岷縣籍農民數量同時在減少。楊維科介紹說,以往討要現象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每年從各地城市救助站遣送回小寨的農民將近五六十人,而近幾年已下降至個位數。 

  在岷縣民政局提供的一份材料中,這樣分析小寨被扭曲的現實:“由於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貧富差距較大,加之討要相對打工來錢快、不費力,致使一些群眾產生了好逸惡勞思想,走上討要的道路。久而久之,使個別群眾的致富觀念發生了扭曲,把外出討要當成了脫貧致富的一種途徑。更有甚者,抓住人們同情弱者的心理,利用婦女孩子行乞討要。” 

乞討財富神話不存在 

  在網上言論中,很多評說小寨人的用語隨意而充滿調侃。從上海打工歸來的小董因此“很受傷”。他在上海第一次上網搜索中知道了家鄉的名聲。從此,他絕少向外人提起家鄉的名字。 

  這座被污名化的村莊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煩惱:一些生意人的誠信因此受到異樣眼光的質疑,年輕人娶外鄉媳婦也被媒人投以不信任的目光…… 

  儘管小寨村目前仍有外出乞討現象存在,但據中國青年報記者觀察,外界對小寨村的報道,多少有誇大的成分。 

  媒體關於小寨的報道,不無獵奇的字眼。“乞丐村多見二層小洋樓”、“乞丐村乞丐坐飛機返鄉”等真假難辨的細節被無限放大,甚至被製作成網絡標題廣泛流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