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年改革 中國高等教育病在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0:47:44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大躍進”的發展道路無可救藥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十年中進行了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改革。在改革之前中國學的是蘇式教育,以職業性的訓練為主,學科分類比較細;而在改革後學的是美式教育,強調綜合素質,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校,美國有常春藤,我們也照搬概念。

  但不幸的是,高校的改革過程中既丟掉了蘇式教育的長處,又沒有學到美式教育的優點,倒是把兩者的缺陷都學到了。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高等教育走的是“大躍進”的發展道路,高校行政化的問題十分嚴重,在高投入後,行政導向進一步強化,這就導致了高校“衙門化”。高等教育成了課題拉動的科研活動,無視科研的基本規律;投入和科研周期不完全成正比。教育部給高校定很多指標(課題數),科研活動變成了指標體系,科研活動的成果是SCI,是專著,而非人才。為了能夠爭取更多的課題,發更多的SCI,很多教授已經把學生變成了“打工仔”,根本談不上去“傳道,授業,解惑”。打個比方,進入高校前的學生好比一些毛胚,現在高校的功效不是繼續精加工,而是到時間給每個毛胚身上扣一個章,推到社會上完事,這樣的學生不失業才奇怪。

  中國的教育改革既然是“大躍進”,就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脫節的,因此儘管目前中國的高校非常多,但都是些不合格的大學,職業教育仍然很需要。這麼多年中國的產業結構一直沒有多大改變,一直依賴農民工的加工,產業附加值比日本、德國都要低得多,但是我們仍然忙著把職業學校升級。

  高等教育的功能應該有二:培養人才;建立新的知識體系。這個“人才”包括真正的“大師”,也包括能夠切實推動社會生產力,使產業結構升級的技術性人才。我們兩方面都沒有。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經濟起飛,是以簡單加工為特色的工業化。產業的升級,到今天為止,依然有限。加上金融業等服務業嚴重滯後,而且由於國家體制的原因,還可能在今後較長時間內滯後下去,所以,白領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說,對於中國而言,社會經濟發展對於大學生的需求量,並沒有中國經濟發展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大。

  中國的高校也一直宣稱要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但事實上,中國的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現行的中國高等教育體制不會給培養“大師”提供土壤和養分。目前中國的高校都是官僚治校,奉行的也都是官場上的那一套,老師自己沒有基本的誠信,學風敗壞十分嚴重。舉一個例子:某著名高校校長提倡國學,發表了一篇文章把“賡續”寫成了“脊續”,沒想到該校的一名大學教授專門寫了一篇論文來論述“脊續”的正確性,實在是荒謬至及。但回過頭來想,這些什麼校長、院長都壟斷著學校的大部分資源,教授拍馬也有自己的考慮。

  這不是個例,校長、院長的抄襲事件屢見報端。更直接的就是現在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逆淘汰”,真正有想法的人是要被淘汰出局的。

  在我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病入膏肓,看不到什麼希望,高等教育本身已經成為利益集團的盈利機構,把貧困的學生都排擠在外,一味地求大、求洋、求世界一流,根本不顧中國的實際。大學本來應該是民主的發祥地,但中國的大學沒有這樣的精神。

  在體制內的人已經很享受這種體制帶來的諸多好處,想要改良很難。另起爐灶可能是個可行的路子,像南方科技大學那樣,不被這種教育體制束縛,可能還有希望。

  “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不能找到工作,究竟是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還是說畢業生的數目太過龐大?我認為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