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戰略高度看發展方式“闖關”急迫性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08:38:06  


 
  如今,面對中國在實體經濟領域競爭力的大幅提高,美國正試圖尋找一個能形成較長產業鏈並能提供巨大就業空間的超級產業,以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歷史上,汽車和信息技術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現在,美國準備讓新能源產業登場了。因為新能源戰略基本符合產業革命所需具備的三個特征,特別是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可能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對汽車和建築等傳統產業鏈的滲透和延伸,將有可能形成支撐美國下一個經濟繁榮周期的產業群。雖然目前尚不能判斷,新能源產業能否最終改寫世界產業發展地圖,但已在該領域積累了可觀技術基礎的發達國家決不會放棄這次可能拉大與新興經濟體差距的難得機會。而且美歐依然強大的金融服務優勢以及豐富的新技術產業化經驗,也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難以比擬的。

  文章認為,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空間巨大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並非難事,但大並不等於強。同樣,經濟增長速度快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還要看經濟增長質量,看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起作用的大小。科技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而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才能達到60%。如今,中國在少數科技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這並不能掩蓋在整體上仍屬於技術引進和模仿國家的事實。儘管在第三輪國際產業轉移中,跨國公司將部分採購中心、研發中心遷到了中國,中國也正在走出“微笑曲線”的底部,但仍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事實上只是披上高科技外衣的傳統企業,企業生產工藝或技術只是通過購買、代理等方式獲得某項專利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企業本身只是幫跨國公司賺取利潤的一個生產工具,缺乏必要的發展後勁。另一方面,過於依賴技術轉移,又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部分本土企業技術進步的努力,遭到了國外資本重重打壓。處於產業分工頂端的跨國公司的意圖很簡單:就是使中國長期處於國際分工的中低層次,扼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動權。

  特別令人憂慮的是,由於長期以來偏重於生產設備的引進而忽視了隱含性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大多數中國產業只是處於一種表面繁榮狀態,產業安全現狀堪憂。隨著沿海地區商務成本的上升以及國內市場的日趨飽和,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的國際產業資本有獲利回收以及將投資轉移至越南、印度等價值“窪地”的趨勢。這樣,極有可能使得原有的本土配套企業專用性投資遭受沉沒損失。而且,由於本土企業沒有積累起自主的產業創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看起來很強大的中國工業企業極有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風險。

  文章指出,站在國際產業分工的角度來看,假如這場技術與產業革命需要5至8年,則中國大概還有三年到五年的經濟追趕期。假如中國不能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一旦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洗牌完畢,則本就處於不利地位的中國企業又將被強勢企業再次“鎖定”,中國就有可能在失去比較優勢的同時又將錯過提升競爭優勢的“時間窗口”。

  時不我待,中國必須從戰略高度審視發展方式“闖關”的急迫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