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國情究竟有多特殊?

http://www.CRNTT.com   2010-03-16 09:21:22  


 
  但是,正如著名學者佩里.安德森在相關書評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對獨特“中華性”(Chineseness)的神秘言說,實際上由來已久—從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記中塑造的美妙絕倫景象,到18世紀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對中國文明的贊嘆,再到20世紀危言聳聽的“中國黃禍說”(yellow peril)。只是時而抱有恭敬,時而顯出輕蔑,在“中國熱”(Sinomania)與“中國恐懼”(Sinophobia)之間來回搖擺。如今,“中國恐懼絕對沒有消失,但又一輪中國熱正在形成”。但這類東方主義式的“中國特殊論”,無論是表現為熱衷還是恐懼(所謂“中國威脅論”),就認知水準而言都乏善可陳。它們不是依據細致的考察與深刻的辨識,更多來自一知半解的“觀察”與牽強附會的臆想,也就難以真正地澄清中國獨特的傳統文明究竟在何種意義和程度上、以何種方式對中國當下的崛起發生了影響。

  國人自產的“中國特殊論”也源遠流長,自晚清以來從未平息,也有過多次勃興。由此衍生的一個推論,可稱之為“不適合論”:由於中國如此特殊,非中國原產的理念、價值、制度或實踐,大多不適合中國國情。曾經有林林總總的“不適合論”,聽上去都振振有詞。比如,“西醫不適合中國”,因為國人體質與西人大為不同;“自由戀愛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自古崇尚大家庭觀念,婚姻不是男女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要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同校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傳統講“男女授受不親”;“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因為一個猶太人根據歐洲傳統與社會經驗總結出來的理論不可能適合本土國情;“個人權利觀念”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人的認同從來根植於群體,而不是“原子化的個人”;“市場經濟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取向,中國人又經過社會主義的鍛造,不可能接受追逐利潤與金錢的價值觀(李新宇教授兩年前曾發表《“特別國情論”小史》一文,對百年來流布的“憲政”“共和”與“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的種種說法與理由,做過引人入勝的梳理與解讀)。據說,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在進入中國之前,曾找人評估市場前景,得到的結論是“必敗無疑”。因為中國人有自己獨特、豐富而悠久的面食傳統,絕對不會接受“漢堡包”之類!結果使得麥當勞猶疑不決,在小弟弟肯德基捷足先登之後,才遲緩地作出反應。

  而今,從西醫到麥當勞,從男女同校到自由戀愛,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到市場經濟制度,不僅都進入了中國,而且在中國生根開花、發芽結果。以“事後之明”回望,當初那些振振有詞的“不適合論”,大多是不足為信的武斷辯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