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周易熱”背後的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9:22:36  


 
  歷史上有這麼個故事:有一天,漢文帝突然在半夜裡緊急召見賈誼,也很禮遇地空出前面的位子讓賈誼坐下。賈誼很高興,以為漢文帝要和自己商討國計民生,可沒想到漢文帝絲毫不談國家社稷之事,整夜都是讓賈誼給自己算命,關心的都是自己陽壽幾多、時日凶吉之類的怪力亂神問題。後來李商隱為此寫了首詩諷刺其荒謬,後兩句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老莊與禪宗的背後

  除了《周易》,最受官員們追捧的還有“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兩門課。在中國傳統士大夫眼裡,這兩個實際屬於一類,就是“佛老之學”。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入世為官,經世濟民一直是儒家士大夫的價值理想。士大夫們也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克己複禮”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儒家有很強的入世意識與道德責任擔當,講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當仁不讓”、“舍我其誰”,其精神氣概是相當積極豪邁的。

  但是在中國歷史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士大夫們往往在盛年時期秉承儒家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但到了晚年,卻常常看破紅塵,醉心於超塵出世的佛老之學。顧炎武就曾說:“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仙。”

  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原因就在於在舊時的皇權專制制度下,政治黑暗,士大夫們很難真正實現儒家的理想。在缺乏現代民主健全制度的環境下,官場上充斥著黑暗的黨爭、腐敗與醜惡的政治鬥爭貫穿於每一王朝的始終,鬥爭的形式雖有異,但殘酷的結局大致相同。

  於是士大夫們理想幻滅,希望落空,現實世界既然令人煩惱和失望,就需要到彼岸世界去尋求填補心靈空白的填充劑。而佛老之學,認為外在的功名和榮辱,只不過是虛假的幻影。士大夫由此而在佛教道教的出世信仰中,得以自我解脫,自我平衡。蘇東坡就是一例:“為小人擠排,不得安於朝廷”,乃於“鬱憏無聊之甚,轉而逃入於禪”。

  這就是所謂“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焉。”於是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與佛教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始終成為中國士大夫互為補充的心理結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