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熊培雲:我為什麼建圖書館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11:31:22  


 
  博爾赫斯說,“我能想象的天堂的模樣,就是圖書館的樣子。”同樣,在馬爾羅筆下,真正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沒有時間去鬧革命,他們的一生都在忙於修建圖書館或者公墓。重新發現社會,建設一個功能正常的社會,就先從建一座圖書館開始吧。我很希望有一些轉變,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腳踏實地地做點建設。所以,當李英強等先生希望能幫著我在老家共建一個圖書館時,我是真覺得機緣已到。

  有些事情,想一想你就會激動。我們能力有限,改變不了大環境,但總能改變些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慢慢改變。中國有2000多個縣,如果你改變一個縣,就是兩千分之一的改變。如果你讓一個縣有一家像樣的圖書館,你就完成了兩千分之一的改變。如果這兩千盞燈一個個都亮起來,對於當下的中國,又將是怎樣一種改變!

  中國社會的確在發生悄悄的變化,這種變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社會的橫向聯合。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些志願者,他們踴躍報名,希望能夠去圖書館做義工;更有一位今年要畢業的農家子弟,在別人忙著找工作時,他第一時間趕到當地,準備在這裡當一年志願者。理由是以後工作了,時間恐怕就不如現在這樣好支配了。

  一切只是剛剛開始,我們也在試圖建立可以推廣的模式,即以縣城為中心來建設鄉村圖書館,使之能夠輻射周邊的鄉鎮。與此同時,還要讓它成為一個立足於本鄉本土的公共空間。像國外的圖書館一樣,它既要讓書與人相遇,還要讓人與人相遇。

  宋美齡在美國演講時說:“You are what you do”(你即你所為)。你也可以說“You are what you read”(你即你所讀)。人生是一次短暫又漫長的旅行,你不知道你會遇到什麼書,遇見什麼人。你不知道將來,在什麼地方,有一本書在等你,而另一個人,書的作者,也許為此耗盡一生。而這一切,多麼令人感恩!

  我有一個設想:為了更好地動員有此理想者參建圖書館,不妨都以本鄉本土的人的名字命名。每個縣至少都有一個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有的更百倍優秀於我。他們有著一定的社會資本,能聯接外面的世界與本鄉本土,能整合資源,又熟悉當地的民情,甚至不用花很多精力,便可以孵化出這樣一座圖書館。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你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圖書館,是在沽名釣譽嗎?實話實說,朋友們最初有這個提議時,我還是有些猶豫的,但轉念又接受了———畢竟我接受了很好的人本主義的熏陶,而以人的名字命名創造,這也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

  總之,這不是壞事。你活著的時候,要學著用你的名字去擔當。而且,我希望有更多的活人利用他們的熱情與影響力參與本鄉本土的建設,有更多的才子佳人有名有姓地去擔當,去呵護與他們生命有關聯的一切人與物。你若有志於這“兩千分之一的改變”,有志於建立一種關乎人的傳統,何妨從自己的名字開始?當你慨嘆“人民”這個詞語的權利主體太不具體時,我也不希望我們的責任永遠生長在一望無際的匿名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