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病態專業與集體痲痹 誰能治療

http://www.CRNTT.com   2010-07-13 10:12:48  


集體痲痹,誰能診治?
  中評社台北7月13日訊/“在各行各業中,專業意理原本是維繫工作品質與紀律的基礎,但專業若沒有與時俱進,監督改革,往往會變質為本位藩籬、自我縱容的鐵板。傳染上這種病態的專業,整個機關都會集體包庇而不自知,這時候,除了靠外力的強力治療,恐怕更得反思:回到本業的初衷,更重於扭曲的專業。”《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張景為的文章“病態的專業 集體的痲痹”,文章内容如下:

  就像得了傳染病似的,最近公務機關連番爆發弊案與亂象,從警察與黑道掛鉤、公立醫院A健保、標檢局收賄偽造檢驗報告,到工程局考試主考官忘記監考、桃園機場中控中心值勤時喝酒調情、空軍幻象戰機飛行員婚外情;案數之密集與程度之荒誕,幾乎是族繁不及備載,直令人有嗚呼哀哉之嘆。

  這其中當然有因媒體發達,報導熱烈之故,有些亦屬陳年弊端或私德八卦,但大多數確是令人痛心,而且是從根爛起、專業淪喪的危機;更慘的是,事發後雖然照例一陣撻伐,處分調職,但病灶能否根除?問題能否解決?恐怕誰都不敢樂觀。

  “國家”大門變酒家這風波,堪稱荒謬中的荒謬。其錯亂不僅在於機場中控中心怠忽職守的情節,更在於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各系統反應的虛無;也由於媒體報導汰舊換新的速度,留下了許多不堪深究,卻無從釐清的盲點。

  其一,民航局長究竟為何下台?吳敦義與“交通部”的說法是“健康不佳”,但局長本人的反應卻是錯愕且“那就算是健康問題吧”。自古以來,官場中要人滾蛋,不乏有因稱病去職的先例,但那通常是為一品大員留面子的權宜說法,曾幾何時,竟連民航局長這樣的職等也要“蒙此榮寵”?再退一步說,這豈不反證民航局長無須為此醜聞引咎下台?

  其二,處分過程中,“交通部長”的反應竟是錯愕,部長、次長到局長對一再的爆料與預告爆料,竟然都是查無此事,結果事後都是確有此事,如此頻繁的狀況外與消極心態,讓外界對未來“交通部”宣稱的改革,能抱多大信心?

  其三,“交通部”的危機處理,明顯不符社會觀感,非要靠高兩級的“閣揆”親自發話,下令換人,這種模式,同樣也出現在工程局忘記監考事件上,這是“閣揆”管過頭、管太快?還是主管機關反應太緩慢、太遲鈍?如果類似的狀況再發生,是否還要“閣揆”一再衝上第一線定調處理?

  “經濟部”標檢局又是另一種“魔鬼藏在細節裡”的例子。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公家機關慣常發生的收賄放水個案,但深層來看,卻是不出事則矣,一出事要人命的大事。標檢局負責消防員、核能電廠人員防護衣物的檢測,卻因金額不高的賄賂讓不符安全的產品過關,這種行徑不僅造成“間接殺人”的隱憂,更是對其專業本身徹底的無感與踐踏。

  諷刺的是,警方因為一連串弊案而釐訂了“黑白道互動規範”,但無論中外古今,基於治安工作的特殊性與需要,警方其實自有一套“潛規則”;這套規則本有其專業考量與運作分際,老鳥相傳、菜鳥沿襲,即使從中外電影中也可看出,規矩嚴謹的警察未必優秀,一旦自律的潛規則變成他律的條款,不是扼殺警方辦案的彈性,便是形成敷衍的具文。

  在各行各業中,專業意理原本是維繫工作品質與紀律的基礎,但專業若沒有與時俱進,監督改革,往往會變質為本位藩籬、自我縱容的鐵板。傳染上這種病態的專業,整個機關都會集體包庇而不自知,這時候,除了靠外力的強力治療,恐怕更得反思:回到本業的初衷,更重於扭曲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