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國際化宏願背後的中國官場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09:21:06  


 
城市招商“單相思”

  投資5000萬,“開車違法不受罰,娛樂場所消費不受查”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欣 | 北京報道

  有5年時間,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盧進勇奔走於全國大小城市,講授招商引資之道。

  他的學員是省市縣各級政府主管招商引資“天字號”工程的一把手,以及頭戴招商引資指標“緊箍咒”的公務員們。“可以感受到地方政府強烈的發展欲望。”盧進勇形容那種熱望“近乎瘋狂”。

  但最近兩年,盧進勇為人師的熱情淡了很多---每每路過城市郊區,看到耕地和村落變成開發區、工業園、CBD,“都成了產值,繁榮但不再美好,心裡隱隱作痛。”

  盧進勇講課,常常會提到“昆山模式”。

  1985年,昆山是全蘇州經濟倒數第一的縣(1989年撤縣建市)。縣長因此得名“小六子縣長”。

  當年,昆山在縣城東邊劃了一塊4平方公里的土地搞經濟技術開發區。後來名字裡加了“自費”兩字,因為沒人支持。縣政府拿出50萬元做廣告:一個做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歡迎各界朋友到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另一個登在香港《大公報》上:“昆山人民熱情好客,歡迎你們來投資;你們來剝削的越多,昆山人民越開心。”

  “敢為天下先”是盧進勇等招商引資研究者對昆山這一段歷史的評價。後來人想向昆山取經,卻發現“昆山模式”並不好複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