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王小峰:誰製造了王菲? | |
http://www.CRNTT.com 2010-08-17 09:24:15 |
王菲的修煉 在80年代,內地流行音樂談不上產業,但是流行音樂創造的市場價值遠遠超過了現在。當時音像行業的基本操作模式是音像出版社責編制,就像現在出版社出版圖書責編制模式一樣。一個音樂編輯去物色歌手進棚錄音,然後找到一家音像發行公司把磁帶出版發行。音樂編輯相當於製作人的角色,但是操作方式又不像現在的製作人,他們對音樂本身理解的標準比較簡單,即好不好聽;對市場的理解還停留在跟風狀態,他們不會去評估市場趨勢和走向,多數情況下還是根據現有的歌手、歌曲資源決定一張專輯的結果,更談不上市場策劃與包裝。聽眾也停留在你給我什麼我聽什麼的狀態上,幾乎是一種文化配給制。80年代的大批歌手實際上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音樂編輯也僅僅能做到把握好歌手的最基本狀況。 回顧那個年代出道的歌手,除了崔健之外,其他歌手僅停留在因演唱歌曲而帶來的知名度上,並沒有因為其知名度而對音樂文化及個人價值帶來更進一步貢獻與提高。當時的歷史階段,整個國家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也是有局限的,更不用說流行音樂這種可以完全依靠市場經濟來發展的文化產業。8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手,韋唯、毛阿敏、劉歡、田震……他們帶給流行音樂本身和受眾的影響都是單薄的,換句話講,那個時代造就了這麼一批歌星,但是這批歌星並沒有與那個時代更進一步地互動,當時的環境不足以去為這些歌手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如果王菲當時還在北京,可以想象,她可能會成為一個像毛阿敏那樣有知名度的歌手,但也僅此而已。 中國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歌手在中國90年代步入市場經濟社會後迅速地被過渡掉了。而此時,王菲在定居香港後,18歲的年紀,對於一個歌手來說,正是黃金時期,她一點都沒有耽誤,香港完善的唱片業環境對成就她無疑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與此同時,內地流行音樂在進入90年代之後經歷了一陣低迷期,原來靠翻唱的方式不靈了,人們可以花幾乎等同於翻唱的價格買一盤原汁原味的引進版卡帶。而原創力量此時還沒有真正形成,靠市場行為去包裝歌手運作還處在低級階段,而且,唱片製作公司幾乎是與盜版行業同時興起,因此內地原創音樂在最初發展了幾年後,到1994年達到一個短暫的巔峰狀態便急轉直下,慢慢萎靡下去。 另外,當唱片製作業出現時,仍然存在一個從業者缺乏對流行音樂深刻了解的現實問題,從業者只從港台地區和歐美學到一點皮毛,無論是對流行音樂的理解還是製作環節以及對市場的認知,幾乎都是從零開始。此前的流行歌手,在僅有的條件下,也僅僅成為卡帶銷量歌手。而流行音樂進入包裝時代,這批有天分的歌手又時過境遷,能享受到包裝時代好處的歌手屈指可數。當內地唱片業終於差不多搞清楚唱片業是怎麼回事,商業運作意識慢慢成形,新一代唱片業從業者明白流行音樂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互聯網時代又到來了,盜版與免費下載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尚未形成基礎的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夢想。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