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必使官員知道“人言可畏”

http://www.CRNTT.com   2010-09-06 10:46:30  


9月3日,柳明桓在首爾外交通商部內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鞠躬致歉
  中評社北京9月6日訊/對一個官員,失去公眾支持後辭職是政治責任的最後體現。對一個政府,批准一個失去公眾信任的官員辭職,或者在失去公眾支持後政府總辭職,是國家體制體現政治道義、恢復公眾信任的必需。對一個政黨,允許乃至勸服一個失去公眾信任的人主動辭去公共職務或者黨內職務,也是恢復政黨形象的必然之舉。對國家制度和社會體制而言,政治人物或者政府在嚴重信任危機面前以辭職方式離任,則是衝突和震蕩最小化的危機化解形式。南方網今日登出評論員劉洪波的文章“必使官員知道‘人言可畏’”,其內容如下:

  陷入女兒“特招”風波,韓國外交通商部長柳明桓辭職。一個外交部長,就這樣主動放棄了職位。

  柳明桓辭職,不是因為違反了哪一個規定,而是未能擺脫女兒因他的部長職務而獲取外交部職位的嫌疑。柳明桓曾表示,他忽略了“一個女孩受雇於父親領導的機構會引起猜疑”,“為此感到歉疚”。顯然,柳明桓的女兒被招用為外交部職員,不是違規事件,而是公眾輿論普遍認為“不宜”。

  對普通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對權力和權力者來說,“法無授權即禁止”。不存在“官員子女不得被錄用為本機構職員”的規定,柳明桓仍然需要為引起公眾猜疑而“歉疚”,進而在歉疚未能平息輿論後辭職。這就是民主制度下官權的收縮,民權的上升。

  截至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柳明桓為他的女兒進入外交部做過什麼。人們有的只是猜疑,猜疑只需跡象,猜疑無需證據,但猜疑足以擊倒一個官員的聲譽,而一個無聲譽的官員,在民主制度下難以“正常開展工作”,所以公眾的廣泛猜疑之下,官員最好是自行離開。

  柳明桓做過了什麼呢?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沒有做什麼。他沒有阻止他的女兒獲得外交部的職位。這並不違規,但帶來的政治後果足以將他吞沒。對於官員和政府來說,“人言可畏”,是必須有的壓力;“內舉不避親”,是絕對不可以有的行為。民主制度下,報章上多有人言,議會里充滿人言,投票是人言,判決是人言,法律是人言,抗議等等也是人言,政治之爭力求訴諸言語而非訴諸行動,更非訴諸暴力,制度保護各種人言,其中一些形式的人言具備法律的有效性。權力不畏人言,將是何其凶猛;權門不避內舉,權位豈非私屬?

  我們還不知道韓國外交部的那次招錄中,柳明桓的女兒是否確實得到了關照。如果柳明桓曾經暗示或明示過他的女兒應該獲得職位,現在他得到了後果。如果柳明桓未曾有過明示或暗示,一切只是工作人員暗中幫忙,那麼柳明桓辭職,他的女兒也不得不放棄職位,就是一個明確的例證,使得抬轎子的“好心”後無來者。如果這件事情甚至連幫忙也不曾有過,一切全屬自自然然,那麼柳明桓辭職也足以儆戒將來,官員應當避免瓜田李下,避免使人產生以權謀私的猜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