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9-12 00:17:50  


 
  如果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與親日、媚日的行為是來自於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的話,那麼這樣的觀點就無法解釋在台灣未受殖民統治經驗的外省族群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高過本省族群的比例。4這樣看來,可以知道台灣人對於被日本殖民的經驗與現今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自然就更無法解釋台灣人的中華民族精神是被日本的皇民化運動給閹割的說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台灣的歷史上確實有過一段時間是被日本所統治,以及台灣民眾對日本保持友好態度的現狀,只是如果過度解釋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自然就難以認識今日台灣人是如何重建對日本的觀感。而回顧這一段皇民化運動時,其實內容也不過就是在不相信台灣人的前提下,要求台灣人為日本賣命。

  戰後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回歸歷史的本質,只是為了避免形成歷史的盲點。要瞭解到戰後台灣對日本觀感的發展變化,就必須先要瞭解到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1992年1月,美國與俄羅斯的學者在莫斯科舉行了一次會議,原本演講台上的列寧塑像被俄羅斯的國旗取而代之,可是卻被美國人發現,這面俄羅斯國旗竟被掛反了。這被掛反的國旗只是一個變化所顯示的跡象,代表著認同的標誌產生了劇烈的變化。5令人深思的是在關於1945年時,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時,有一張歷史照片常常被人們引用。在這張照片中,原本是要用來紀念台灣人民終於脫離日本的統治,迎接祖國的來到,但是照片中的國旗卻有著相同的命運,也是出現一幅被掛反的國旗。一個發生在冷戰後的俄羅斯,另一個發生在剛剛被國民黨政府接收的台灣,兩則故事代表著相同變化所顯示的徵象。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自然回到祖國的懷抱,飽受日本人殖民統治的台灣人,對於打敗日本的祖國,充滿憧憬的歡欣之情。戰後的台灣一直到1947年期間,“去殖民化”與“祖國化”是當時台灣最大的時代意義,反日以及對過去日本殖民文化和對歷史的反省與批評成為主要的潮流。6但就如同“國旗事件”一樣,接收的國民黨政府可以說是沿襲了日本總督對台灣的殖民手段以及態度。相較於蔣氏政權在對於戰敗的日本人,採取了“以德報怨”的寬大態度,但是對於深受日本人迫害的台灣人,接收的國民黨政府卻充滿深深地對台灣人的不信任,更採取與日本人相同的手段治理台灣。

  很快台灣人對於接收的國民黨政府從期待轉變成失望,相較於日本的異族高壓統治,自然對於國民黨的統治更充滿挫折與傷心。現在一般人常常批評日本與“台獨”的淵源,但卻很少論及在1945年日本戰敗前,日本也是台灣知識分子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聚集地。回顧這一段歷史,卻也相當諷刺,原本在日本殖民時代,為了反抗日本的高壓殖民手段,一部分的知識分子跑到日本,一部分的知識分子跑向中國大陸。後來為了反抗蔣氏政權的威權統治,仍然一部分知識分子跑到日本,一部分的知識分子跑向中國大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