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自欺欺人的石油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0-09-28 09:20:07  


全球找油的策略實際上是"你從遠處買一桶油,為他人騰出一桶近處的油"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訊/導語:中日“釣魚島風波”已告一段落,但一場關於中日能源領域競爭的討論卻似乎剛剛揭幕。各國都將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但如何平衡能源安全和商業利益?所謂石油安全,對普通消費者是否有實在意義?揭開民族主義的“外衣”,也許能看得更清楚。

  ※戰略資源夢魘:圈地挖油保安全

  石油安全:全球市場供給比自給自足更重要

  與“糧食安全”相似地,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依然是個深入人心的概念。至今,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石油危機,各石油消費大國都有“戰略石油儲備”,但期望以擁有更多的油田來保證石油供應的自給自足,並非一個靠譜的假設。其原因之一,是這麼做不僅不現實、而且不划算。2005年,中國曾與印度競爭西非油田主導權,甚至為了獲取安哥拉的石油合作項目付出比印度高出10倍的代價。

  2007年資料顯示,美、日、德的政府和民間石油儲備分別相當於其158天、169天和117天的石油消費,但與此同時,這三國的石油進口量占到了全球總進口量的43%(2004年前後數據)。即使石油儲備再充裕的國家,更靠譜的能源政策也是保證穩定的原油供應而不是掌握盡可能多的油田資源。但這個供給並非“從自己的油田到自己的國家”,而是國際原油市場的穩定供給。

  國際原油市場只要暢通無阻,就能保證以市場價買到油

  有觀點認為,掏錢在國際上買油,肯定不如把把油田攬到自己手裡開採。事實情況是,在成熟的國際原油交易市場,無論原油在何處、被誰開採出來,絕大多數都會被放到國際原油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國際油價常受各種“機會成本”左右(比如受美元匯率波動影響),僅靠掌握更多的石油並不能對油價產生太大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拉格朗.拉詹就指出,能讓世界各大石油消費國最恐慌的,不是價格高漲、而是整體市場崩塌從而被迫自給自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取再多石油資產所有權也是無濟於事。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爆發初期,國際油價一直維持在15-20美元/桶,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後一度暴漲至80美元。但事實證明,雖然當時大部分石油產量都掌握在少數幾個石油輸出國組織手裡,但由於市場並沒有封閉,隨著危機過去,油價便回落到原有水平、且保持了20年之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