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破解中國海外投資困局要靠民間資本

http://www.CRNTT.com   2010-10-31 08:21:19  


 
  其三,央企的國有背景容易被人扣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而大做文章。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在海外收購資源型的資產,無論是石油還是礦產,都會被別有用心的批評者上升到政治層面予以解讀。2005年中海油併購優尼科失敗、2009年中鋁併購力拓失敗,與其說是市場博弈的結果,不如說是冷戰思維的犧牲品。

  當前的確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期:一方面,我們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和遍布全球的中資銀行作為支持;另一方面,中國正加緊推進結構調整,國內產能過剩、內需不足、資源和原材料緊張、環境壓力增大以及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制約因素,都要求我們轉變增長方式,對外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文章分析,為什麼現在中國“走出去”的大多是國企,而民營企業卻無法成群結隊地走出去?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內部治理機制要順暢得多,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錢更謹慎,當“國際冤大頭”的概率較低;同時,如果中國民營企業參與海外併購,也不會輕易授人以柄。但現實情況卻是,路徑不暢嚴重束縛了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腳步。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境外投資審批制度很大程度上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這種體制站在今天看來,已完全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儘管近年來經過多次調整,國家已允許民營企業對外投資,並且也給了一些鼓勵和扶持的政策,但審批層次仍過多、審批內容仍過細,特別是,與國有企業和央企相比,民營企業享受政策的門檻過高,在融資上也很難得到政府相關資金和政策的扶持,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積極性。

  文章指出,就國際經驗來看,還沒有哪個國家是靠國有企業去占領全球500強榜單的。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去”,還得靠一大批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民營企業湧現出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