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社交網絡》:渾蛋們感到孤獨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04 10:38:33 |
就是這樣,在美國,在任何一個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十台電腦里邊至少有四台在上Facebook;公交車上,十個玩手機的人至少有八個在上Facebook。有人丟了錢包,回到實驗室上網,發現Facebook上有留言,說撿到了他的錢包讓他去拿。現在,Facebook在207個國家已經有了5億的用戶,26歲馬克.朱克伯格也成了全球最年輕的十億美元富翁。 大衛.芬奇的這部電影有點讓我喘不過氣。一個“混蛋”與他周圍人的關係始終是這部電影的中心。其實,讓馬克的故事變得引人入勝的不僅僅是那些爭端,而是那些爭端在Facebook編織的巨大社交網絡的籠罩下形成的反諷意味。 大多數時候,Facebook之所以比谷歌更能引起話題,是因為後者旨在改變我們接觸事物的方式,而Facebook卻直接插入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它的橫空出世似乎擾亂了整個世界。 有人覺得馬克贏得了世界,卻輸掉了所有的朋友。片子的結尾,馬克的女下屬對他說,you are not an asshole, but you are trying so hard to be(你不是一個渾蛋,可你在努力地成為渾蛋)。或許他們的人品不是完美的,一如當年牛頓和胡克,牛頓和萊布尼茨,李政道和楊振寧的互相攻訐。諷刺的是,馬克失去了現實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卻在Facebook上得到了幾百萬的好友。可是他有了幾百萬的好友,卻還是感到孤獨。而他曾經唯一的好朋友,正在起訴他——這部電影隨處可見如此的黑色幽默。對於這樣一個略顯陰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點過於好笑了。 無奈,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諷刺正成為唯一可信的時代精神(相比起純情和悲壯),而我們在這網狀的世界里攀爬,每個人都有朋友,每個人都感到孤獨。 PS.如果該片將在國內驚天上映,譯名或許只能是《該網頁無法顯示》,你們懂的。(新華網 2010年11月4日 般若)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