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警惕中國模式的“慢性病”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09:26:48  


 
  可惜,全球市場景氣不再。何時能重返高消費高需求的樂園,樂觀的人不多。發達國家大多皆陷入公共和私人的嚴重債務困境,政府負債總額在1990年占 GDP總額的近60%,到2015年,預計將攀升到120%,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翻一番。2010年年中的希臘債務危機,就把整個歐元區攪得人心惶惶,希臘的債務也就占該國GDP的115%;小小的希臘國民生產總值只占歐盟GDP的3%,待全部發達國家的債務總體高到希臘的程度,對全球市場的震動有多大?

  美國是中國順差的最大來源國。美國所有債務的總和,到2010年年中,已經接近於該國GDP的4倍,約6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美國人均負債20萬美元。大蕭條時期,美國全部債務也只有該國GDP的三倍多一點。

  因此,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居民們在未來多年裡將不得不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這必然導致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同時大幅增加貿易保護主義的力量。中國模式的第一個GDP驅動輪,會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這便是我所說的“內外兩個方面”的“外”部分。

  投資饑渴症

  從更深刻的體制層次看,增長的首要輪子,其實是固定資產的投資,尤其是基礎建設投資的大項目。

  在討論指令經濟體制的根本弊病時,一個重要概念是來自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的“投資饑渴症”: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管理層對擴大投資的近乎瘋狂的追求。

  由於層層決策者對擴大投資始終饑渴難當,導致有限的國民經濟資源被不合比例地大量用於基本建設,結果是大面積浪費。

  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這個背景下走過來的,雖然呈現出一些新鮮要素,但並沒有根本擺脫這種行為習慣。

  從1989年到1992年,政府著手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額,總計達到17800億元人民幣。可每年核查的結果,都發現原定的計劃投資額被超額完成,實際投資總額達到21678億元人民幣,超額幅度平均為21. 8%。

  從1980年到200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從25%左右上升至43%左右,隨之而來的為刺激經濟增加的特大投資額4萬億人民幣,則把這一比例提升到47%左右。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起來,投資饑渴症相當不合理——既然很多產品的總量已經過剩,許多產業部門的生產能力已遠遠超出了市場所能消費的水平,為什麼還繼續投資於產能的擴展呢?

  但如果換個角度,站在利益集團的立場看,這些投資,算計得清清楚楚。這種饑渴症,以及不斷從國有銀行吸取便宜資金的操作,均有助於掌控著資源分配的地方政府部門和國企官員的所謂“政績”、他們的個人收益及同他們有特殊關係的資本的生存和發展機會。至於這些浪費型的巨大投資造成的國有銀行爛賬和留下的公共財政空洞,最終將由存款人和納稅人承擔。

  這樣,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全國各地有那麼多空空蕩蕩的“新城”、“爛尾樓小區”、“科技開發園”,少車的高速公路,競相攀比的高速鐵路,冷冷清清的中小型機場,成串相連的水壩,難以租出去的辦公大樓。

  為政府官員編寫的一本教材曾鄭重告誡:“投資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國民生產總值)必須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相適應,如投資率超過30%,則國力難以承受。”這個告誡早已經被忘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