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該怎樣跨越歷史“分水嶺”

http://www.CRNTT.com   2010-12-22 08:33:26  


 
  其次,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發生新變化。通常,一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的水平,已具備了經濟增長結構轉換的條件。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的階段,技術創新轉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可劃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大動力。在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的階段,發達經濟體逐漸放棄了“以資源促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利潤換資本”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前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第三,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產業結構變化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由於消費快速擴張,服務業迅速崛起,“消費主導-服務業推動”的組合逐漸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而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呈現高級化。

  第四,微觀基礎結構出現新變化,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在工業化初級階段,中小企業是產業的重要支柱力量。而經濟社會步入後工業化時代後,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崛起並壯大的跨國公司或企業成了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帶動人均GDP迅速向更高階段跨越。例如,從1965年到1980年,美國年營業收入在5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比重從2.4%上升到5.4%;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公司從0.13萬個上升到0.61萬個,增長了3.69倍;資產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資產集中度達到46.7%。

  第五,勞動力與就業結構出現新變化。國際經驗表明,所有的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於“人口紅利”,由此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發達國家積極提高人口素質,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勞動分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儲蓄、消費、投資、社會保障等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上,注重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含量和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領域。

  最後,對外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一國的經濟發展歸根到底取決於本國資本的積累能力和資源使用效率,依靠外來資本集聚來支撐工業化進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根據英國管理學者約翰•鄧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投資發展路徑(IDP)理論,一國的淨對外直接投資(NOI),即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差額,是一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函數。因此,到達一定階段時(比如人均2000至4750美元),投資階段的轉變就成為必然選擇。而推動這一轉換的關鍵,是提高對外投資的收益率,促進本國資本競爭優勢的形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盈餘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經常收支持續保持盈餘,貿易服務性收支縮小,所得收支盈餘以及對外資產餘額增加,表明一國正在向成熟的債權國過渡。比如,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中的所得收支盈餘超過貿易盈餘,表明當時日本對外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了“資本輸出為主”。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了重要的轉折期,毫無疑問,在這個歷史關口,能否通過動力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對外經濟結構等增長格局的調整和結構轉換,跨越難以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將是決定中國最終是否真正邁向經濟發展更高階段的關鍵。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