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方攜手方能化解全球糧食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9:12:27  


 
  文章認為,經歷過上一次糧食危機,各方理應有所反省,總結教訓:第一,各國的糧食儲備系統是否健全;第二,一些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是否已對本國畸形的農業政策進行了再調整;第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盛行的投機行為是否通過加強監管得到了抑制;第四,在發達國家開發新能源的口號背後,大量糧食被用於提煉生物燃料的現象是否得到了糾正;最後,G20除著眼於強化發達國家主導的金融監管外,是否也同樣關注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飲用水、健康、貧困等基本生存權問題。

  遺憾的是,上述所有問題都還無法給出鼓舞人心的回答。

  文章分析,就中國而言,老百姓歷來信奉“民以食為天”和“自力更生”。最近10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一直高居95%的水平,國家糧食儲備體系也堪稱完備。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開放,中國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日益接軌,總體上雖尚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但依然無法完全隔絕外部衝擊,難以獨善其身。

  首先,糧食的替代性對於中國同樣存在。儘管中國小麥連年豐收,但近年來對於玉米、大豆的進口需求逐年增長;而玉米、大豆又是動物飼料和食用油的重要來源,這勢必帶動肉類和食用油的價格水漲船高,而後者又將拉動更多的糧食和其他消費品價格上漲。

  其次,國家之間也會有明顯的傳染效應。2008年,為平息國內對於高糧價的不滿,埃及開始限制大米出口,立刻引發全球三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泰國、越南群起效仿,由此也進一步加劇了危機;而2011年,一旦俄羅斯、烏克蘭等主要小麥出口國宣布出口禁令,隨著小麥國際價格持續走強,勢必會有更多國家跟進,從而導致糧食供給緊張局面愈演愈烈。

  最後,當前中國國內潛伏著諸多物價不穩定的誘因。特別是高房價和高通脹導致的自我強化預期。當國際糧價普遍上漲之時,或多或少會為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提供一個定價錨。

  正因如此,要想化解高糧價衝擊,中國與其他主要大國應盡快在G20的多邊框架下,對正在醞釀形成中的全球糧食危機進行緊急磋商,通過政策合作,最大程度地降低本次危機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