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唐鈞:為什麼中國不待見中產階層?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9:36:48  


在世界上多數排得上號的國家中被認為值得自豪的中產的名頭,在中國卻沒人敢出面認領……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訊/“在世界上多數排得上號的國家中被認為值得自豪的中產的名頭,在中國卻沒人敢出面認領……因為就個人而言,要當中產是很累的,何況整個社會還給他們施加了這樣那樣諸多的壓力。”中國經濟網今天登載唐鈞的文章“為什麼中國不待見中產階層?”:

  傳說中,在日本,90%的人認同自己是中產;在印度,滿大街的人都說自己是中產;在歐美,這個比重是70—80%……但是,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收入和資產而言,應該夠得上中產,但卻誠惶誠恐地強調自己“被中產”。

  在中國,中產之不受待見,首先恐怕要歸因於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當然,這個社會學概念現在已經在黨報、黨刊上露過臉。但是,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卻始終不見蹤影,這裡面也許有意識形態的原因。在早期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因為寫作的時代背景仍然處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當時的資產階級曾被稱為“中產階級”。當然,深究起來,原因可能要比以上所述複雜得多。世紀之交,還曾有中央黨校的官員撰文強調:我黨沒有採用“中產階級”的概念,他認為如採用就是上了西方那個“洋當”。

  但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是現代意義上的新中產階層,或者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新中產階層。一般認為,這個概念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名著《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問世。在這本書中,米爾斯說道:新式中產階級多為管理者、工薪階層、銷售人員和辦公室人員。“他們依附於龐大的工作機構,專事非直接生產性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技術服務,靠知識與技術領取穩定且豐厚的薪水。”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小康”的理念。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漢語語境中的“小康”即“中產”——“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經濟狀況”。以這個視角看問題,鄧小平說“先使一部分人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初衷並非提倡“大富特富”——現在10%的中國富人卻擁有社會財富的40%——而是“小康”,並讓先達到“小康”水平的人幫助沒達到“小康”的人,然後大家共同“小康”,這就是“全面小康”了。但是一本“鄧經”卻讓眾多歪嘴和尚給念歪了,於是便有了長達30多年“光強調做大蛋糕卻吝嗇分蛋糕”的“GDP掛帥”的歷史,從而使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速度名列全球之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