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美關係如何破題?盡人事,聽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08:16:39  


  
  中國在根據自身改革開放需要,不斷融入國際體系、摸索自身發展道路的同時,對美戰略定位也在發生顯著變化。上個世紀最後十年,中國一直視美國為中國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礙。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顯而易見,這裡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主要是指美國,美國是中國追求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15年後,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衝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這裡主要強調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當然也提到美國的“霸權主義”,但只是作為世界“不安寧”的五大原因之一。可見,中國目前更多地視美國為相互依賴的另一方,而不再是“主要障礙”了。 

  總體而言,通過十多年的交往和磨合,中美均不視對方為“不可避免的敵人”,儘管雙方是否為“友”的問題仍未解決,但是否為“敵”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雙方均視中美關係為雙贏博弈,而不是零和遊戲,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中美關係向前走的基礎。 

  中美關係的另一大變化是從“安全主導型”雙邊關係轉向了“復合依賴型”。“復合相互依賴”的雙邊關係有三大特征:國家之間交往渠道的多樣化、軍事力量的作用下降、缺乏主導性議題。經過冷戰後30年的發展,中美關係早已經超越國家對國家的關係,而成為國家對國家、政府部門對政府部門、城市對城市、企業對企業、個人對個人等多層次、多渠道交流。多元化、多渠道的交往,必然導致利益的多樣化和政策的複雜化,從對外交往中獲益不等的機構、企業和人群,也會形成某種形式的政策共同體。早在199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江憶恩就預測,當中國從國際體制中得到利益並開始認同這個體制時,新的利益集團就會隨之出現。在多元化的利益中,沒有一個議題能主導全局。在冷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中美兩國學者總是習慣說,某一個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核心的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將迎刃而解。的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美雙方都在關注少數幾個問題。實際上,軍事安全一直是一個主導性因素,中美之間的任何一種交往,都要放到軍事安全的天平上衡量一下。但是,在2009年首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兩國之間的對話除了涉及傳統的台灣、人權和貿易議題,還涉及阿富汗、伊朗、朝鮮、巴基斯坦、蘇丹、能源、氣候變化等地區性或全球性議題,難怪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說,“除了沒有討論上月球,我們討論了很多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