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韓寒:黃藝博是個好幹部

http://www.CRNTT.com   2011-05-06 10:35:09  


 
  前兩年美國也出現了“官癮少年”喬納森,他從9歲開始研究政治,並加入共和黨陣營。14歲時就成了共和黨的“政治神童”,不僅出書闡述其政治立場,而且四處發表演講,敢於叫板總統奧巴馬,成為媒體爭相採訪的對象。

  美國並不缺乏喬納森這樣“另類”的孩子,但西方對孩子的教育指導思想與中國不同,並不將孩子模式化發展,而是鼓勵每個學生的創造精神,人人都要體現自我價值,敢於改變世界、敢於創造新的事物,不要墨守成規。

  美國的政治教育也並不涉及黨或政治意識形態的內容,而是將政治融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上,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無論出身、教育和背景如何,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可以當總統。敢於表達,不畏權威,這也是當年14歲的喬納森敢於挑戰總統奧巴馬的原因之一,這不僅僅是媒體的炒作。

  中國並不具備這樣的環境和土壤,所以成長往往容易歪曲。

  媒體不應忽視未成年人保護

  孩子的追求不一定要模式化,不一定非要每天快樂地享受無憂的生活,追求宏大的理想沒錯,但黃藝博的表現被套上了中國官場式的用語和模式,特別是那幾張照片和簡介,以及兩歲看新聞聯播,七歲讀《人民日報》。這種誇張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事件的背後,媒體也應該反思,在報道時是否應該適度,避免圍堵式的報道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傷害。有網友說得好,媒體“狂歡式”的報道,標榜著“拯救被殘害的孩子”的崇高理由,迎合大眾對教育制度的不滿,忽視了對孩子的保護。我們也不能過分指責黃藝博和其父母,因為這種現象在中國絕非個案。真正值得追問的是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反思權力的膨脹對社會和下一代的戕害。

  也許,在黃藝博引起的爭議中,不應該簡單地怒罵,把對現實的不滿發洩到某個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身上,而是應該經過思考後發表自己的言論,傳達不同的聲音,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奠定基礎。“靜坐常思己過”,在談論完黃藝博後,我們也應該反思和教育自己。輕易指責他人是容易的,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

  作者系加拿大媒體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