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 
中評社論壇:辛亥百年與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1-05-28 00:31:25  


 
  楊開煌:觀察是否偏安的三個指標

  我想先從甚麼叫“偏安”開始談起,再來談老師剛才指定的題目。我覺得在台灣“偏安”有兩種:一種是分裂式“偏安”,一種是維持現狀式“偏安”:台灣政府是哪一種“偏安”,其實有三個指標非常清楚。

  第一個指標是政府的兩岸政策與大陸政策是不是有區分。李登輝剛剛接任,權力還不穩固的時候,我記得政府的“兩岸政策”,是以中國國民黨的“十三全”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為根據。當中華民國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在大陸政策指導之下,那個就不是偏安。因為大陸政策很清楚的就是必須落實在中國大陸的政策,我要對大陸做甚麼、我希望大陸是甚麼樣子,正如過去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者是“自由民主均富統一中國”,都有一個情懷,那種情懷是我要大陸變成一個更好的社會,那個才真正是民族的情懷。在這樣一個大的思維底下,才談兩岸關係是甚麼!要做甚麼;所以如果沒有大陸政策,只有兩岸政策;或者說兩岸政策就等同於對外政策,那就是“偏安”。

  第二個指標是政府如何使用“中國”一詞,馬“總統”在今(2011)年的新春茶話會中,要求“各部會首長,在公開場合談論兩岸關係或相關政策時,…應稱‘對岸’或是‘大陸’用字,避免提到中國,如“外交部”及其他政府單位公文也應比照辦理”,馬“總統”強調根據“憲法”精神對中共統治大陸“不承認其主權、不否認其治權”,這樣的“政治論述”,更應該要有“法律基礎”。馬“總統”的說法,在短時期內,在台灣社會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長期時間而言,對教育官方機構的公務人員正視而且回歸“憲法”的精神和法理,以便名正言順地處理兩岸關係,顯然大有助益。這就說明馬“總統”仍有心分享中國,有心糾正十餘年以來台灣人民,被不自覺的教育和導引成“偏安”心態。

  第三個指標是,強調台灣主體性對我來說是OK的,但是你的“主體性”是不是以反中作為主體性的前提,一個人是湖南人、上海人、台灣人同時也必然中國人,這種多重的族群認同,原本也不是甚麼太了不起的問題,因為我們小時候認同就是從周邊開始,然後才去認同集體。然而多年來在台灣的族群認同,被教育成為只能有單一的地域認同,而且是一定要反對認同中國人,其實真正的主體性,可以來自於差異,絕不能來自反對;否則只是情緒化的自大的主體性,是有熱情無生命的主體性,民進黨與國民黨在認同議題上,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兩者在認同台灣主體性的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反應在所有的政策上,只要涉及中國,不反就是不愛台灣。

  以上三個指標完全是負面的就是分裂式“偏安”,兼有部份的就是維持現狀式“偏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