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通脹反映結構性問題 減稅是當務之急

http://www.CRNTT.com   2011-07-07 08:17:53  


 
  二、誤判經濟形勢延誤治理通脹政策組合

  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相當複雜,既有需求方面原因,也有供給方面原因。簡單地說,本次通脹是通過貨幣現象對結構失衡的一種自發反映,更精確地說,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對實體經濟結構的一種自發性調整。

  目前中國正處於傳統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由於大量資源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持續轉移,到一定階段相對於國內市場必然出現傳統工業部門產能過剩(靠低端產業出口可以吸收一部分,但由於規模巨大而遭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傳統農業一方面由於資源流失絕對不足而滯後於工業化需要,另一方面因農業現代化不發展而不足以支持工業化進程。農產品價格上漲,在一定意義上,是需要工業反哺農業的信號,既有積極的結構調整意義,也是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

  具體地說,工業化持續推進,從農業吸收了大量社會資源,人均收入的增長又不斷提高人均食品消費水平,由此導致了食品供求缺口增大,農產品供不應求和農業部門成本不斷提高,最終推動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與工業化同時推進的城市化,則導致土地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上升從而加劇價格上漲。據測算,去年7月份以來,中國物價上漲壓力不斷增加。從構成因素分析,主要是由食品等農產品和住房價格等上漲引起的。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勞動力價格上升也成為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出口吸收了國內過剩的產能,換回了巨大的外匯收入。但作為國際市場價格影響者,中國的大規模工業化條件下的出口導致國際市場原材料,如礦產資源、石油等需求大漲,這也成為所謂輸入型通脹的外部原因之一。

  傳統的發展方式主要是靠政府大規模投資來維持增長,但是,由於結構失衡的制約,大量政府投資、國企投資在短期可以維持增長,但其低效率一方面擠壓民營經濟投資,另一方面既從推動投資品漲價而推升通脹,又因產出效率低下而加劇結構失衡。從歷史經驗看,國企、地方政府高熱情、低效率的投資不會因資金成本提高而有所收斂,這一點從全國各地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建設可見一斑。

  還有勞動力結構問題。當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戰略啟動,大量資源由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流向工業,使得農業剩餘勞動力大量出現,湧入城市造成就業壓力。據我們很早的預測,中國失業人口在兩億左右。所謂人口紅利消失是片面的說法,真實的局面是高素質勞動力短缺,而低素質勞動力仍嚴重過剩。這種局面說明勞動力供給結構不適應變化了的需求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本是緩解困境的重要途徑,短期難以改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