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為什麼不相信張海忠是自殺?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1:29:33  


 
王聃:“官員抑鬱死”正製造新的釋疑疲勞

  2011年07月14日03:00 來源:現代快報 作者:王聃 

  河北邯鄲市邯山區區長張海忠被發現在其辦公室內頸部割裂死亡,此前曾有傳言稱,張海忠之死與其生前主抓的拆遷工作有關。邯鄲市警方通報稱,張海忠系重度精神疾患自殺死亡,也即通常所稱的“抑鬱死”。(7月13日《新京報》)

  我抑鬱,我自殺。這些年來,官員自殺事件頻發,緊隨其後的則多是整齊劃一的“抑鬱死”解釋。從病理上來說,抑鬱症的確不是什麼稀罕的精神疾病,可我們看到的一個情景是:官員“憂鬱死”的官方解釋,總是驚起非議一片。你只要點開張海忠自殺相關新聞的微博評論,就不難窺見類似的情緒。

  不能用“選擇性失聰”膚淺地解釋公眾的不相信,因為與此相對應的一個事實是,這些非議多發生在本身就疑竇重重的事件中。張海忠被懷疑因拆遷而死,如果沒有詳細的調查和釋疑,一句輕飄飄的“抑鬱死”又怎能抹去圍觀者心頭的疑雲?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去年6月,民航中南局局長劉亞軍臥軌自殺,民航總局隨後在其官網上宣布劉自殺系精神抑鬱所致。但公眾發現,就在劉亞軍自殺前,他轄區內的7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檢察機關帶走調查,其與劉亞軍之死的關聯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可民航總局的說明對此未著一字。

  人們之所以把懷疑的目光投向“抑鬱死”,是因為太多的死因調查繞過了公共利益。常識與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匆忙的蓋棺論定,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可能從此就關上了黑幕的大門。試想一下,既然以“抑鬱死”為張海忠死亡畫上了句號,那麼其背後的拆遷猜疑調查,自然永遠不會再被提及。而這恰恰是張海忠之死的最大疑點。

  “抑鬱死”了,當事官員即便有醜聞,也不會被揭露,牽涉其間的其他官員也終於不再“抑鬱”——利益如此盤根錯節之下,“抑鬱死”無疑成了最優化的選擇。這樣的結論也許不適用於張海忠之死,但毫無疑問,它有著成為現實的土壤。

  在這個時代里,我們目睹過太多詞語的淪陷與被扭曲:躲貓貓、70碼、我爸是李剛……“抑鬱死”不過是又一個佐證。越來越多的事例在表明,“抑鬱死”正在成為一個令人疲勞與難以置信的釋疑詞匯,這事實上已是一種警醒,那些對官員之死的不完全真相呈現,看似正義凜然,終究難掩悠悠眾口。我們需要徹底、不回避真相的官員死因調查。否則,一個官員在“抑鬱”中死去,更多不明真相的眼睛也無法釋然,眾口依舊汹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