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關閉外來工學校是撕裂族群的愚政

http://www.CRNTT.com   2011-08-18 14:10:44  


 
雷頤:胡適論鄉村教育的當代意義

  2011年08月18日08:44南方網 雷頤 北京學者

  近日,北京一些區縣又興起了取締打工子弟學校的風暴,大批打工者子弟的未來引起多方關注。 

  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原因,城市享有優厚的各種資源,當然包括教育資源在內。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其身份仍是“在城市工作的農民”,他們的子女也很難享受到城市孩子的教育資源。因此,專門為他們服務的“打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 

  由於沒有政府撥款,打工者收入也不高,這類學校必然因陋就簡,很難完全符合專門為城市學校制定的標準。不達標,成為關閉這些學校的重要理由。既然體制原因使這些學校確難得到政府撥款,為了這些孩子不失學,對這些學校的標準就應放寬,不應完全按城市學校標準要求。 

  近百年前,胡適在《新青年》上對鄉村學校的議論,仍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在新文化運動已進高潮的1918年初,胡適對一些鄉村學校也不顧條件規範化、城市化辦學非常不滿,他這樣寫道:“列位辦學堂,盡不必問教育部規程是什麼,須先問這塊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麼。譬如我們這裡最需的是農家常識,蠶桑常識,商業常識,衛生常識,列位卻把修身教科書去教他們做聖賢!又把二十塊錢的風琴去教他們學音樂!又請一位六十塊錢一年的教習教他們的英文!列位且自己想想看,這樣的教育,造得出怎麼樣的人才?所以我奉勸列位辦學堂,切莫注重課程的完備,須要注意課程的實用。盡不必去巴結視學員,且去巴結那些小老百姓。視學員說這個學堂好,是沒有用的。需要小老百姓都肯把他們的子弟送來上學,那才是教育有成效了。”這不是非常照顧、考慮、注重傳統、習俗和地方特點嗎?再強調一次,這篇題為《歸國雜感》的文章,就發表於現在已被作為“激烈、整體、全盤反傳統”、“機械照搬外國”、“啟蒙”典型的《新青年》上。 

  1922年9月,北京政府召開全國學制會議,提出新的學制改革方案提交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八屆年會討論。10月中旬,第八屆年會在濟南召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是會議的重要人物。經過反覆討論、爭論甚至激烈鬥爭,最後制定出新學制。同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新的《學校系統改革案》,史稱“壬戌學制”。新學制基本參照美國學制,以小學、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來的小學、中學“七四制”。

  “壬戌學制”沒有明確規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條標準:發揮平民教育精神;注意個性之發展;力圖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縮餘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顧及國民經濟力;兼顧舊制,使改革易於著手。新學制的實質是以兒童為中心、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平民教育和職業教育。這七條標準,是新文化運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胡適是新學制建立的重要人物,他認為新學制的特別長處在於其彈性,七條標準的精神就是“發展青年個性,使得選擇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與能力,興辦相當的學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自由。他強調,在推行新學制學校時,應容許舊學制學校的存在。在這種精神指導下,對當時城鄉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當局並未以行政力量強行取消。

  新文化運動在教育領域中“兼顧舊制”的主張和實踐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今天的教育部門仍應從中得到重要啟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