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饒毅“出局”與“退出”的象徵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15:17:04  


 
  我國學術的行政化,在很大程度上,與院士評審制度有關。一方面,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行政官員,可以利用手中的行政權,獲得課題、經費、學術成果,進而在學術行政評價體系中,很快成為知名學者,甚至成為院士;另一方面,當選院士之後,就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話語權,而如果一個大學校長、學院院長同時是院士,就把所有行政權和學術權全攬,通吃的局面想不形成都難。“院士出官,官出院士”,是這評價體系的鮮明寫照。

  除此之外,院士評審制度,還是讓所有學者“體制化”的重要工具。院士以降,學術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院士在最高級,掌握最多的學術資源,接下來的長江學者、博導、教授,學術權力遞減、學術資源也遞減。如果一名學者想走通自己的學術路,就得靠攏這套體系。普通教師和研究者,在“出道”之前,就生活在這學術利益鏈的底層。如此學術環境,怎指望有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

  這就是饒毅出局引起如此強烈反響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誰都知道院士評審是那些“體制化”十分成功者的盛宴,但所有體制中人,都不願意自己成為失敗者。所以,一邊罵著這一制度,一邊維護這一制度。甚至有時期待,這一制度,會出現一些例外,比如像饒毅這樣的學者,也會入選。

  而現實把這一小小的期待摧毀了。這一事件的象徵意義,由此遠大於實質意義——實質意義不過是一個候選人出局而已,而同樣出局的人還有不少——它告訴大家,不願意“體制化”,總是指出學術體制弊端的學者,哪怕他學術水平再高,在體制內的希望是渺茫的,對於行政評價來說,權力是第一位的,學術在其次。

  饒毅無疑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宣布自己再也不候選院士。這種切割,其實是與行政評價體系的切割。而這同樣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其實質意義是,自己不當院士,不再與這行政評價體系玩——這啟示大家,我國學術要健康發展,必須與行政主導的評審、評價制度切割,建立學術共同體,實行學術評價。誠如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所言:“院士的評選儘管因素比較複雜,但學術水平應該是主要因素。”

  但問題在於,由既得利益者主導的行政評價,怎能實行主動的切割呢?或許,我們應期待著更多“饒毅”的出現,成為推動評價機制改革的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