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援歐很務實很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1:09:34  


 
  易綱的話更具備市場觀點,其重點提及私人投資,私人投資者的決斷應該是自由、不受限制的,無論中國的私人投資者是否願意去歐洲投資,都不應該受到約束,市場與資金天性逐利流動。當然,考慮到國內的外匯資本管制限制,易綱的話只可視為放鬆資本管制的呼籲。

  戰略成功通常是中國對外經濟關係中的傳統思維。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勒緊褲腰帶對亞非拉實行戰略援助,是為了打破封鎖。當時的中國視市場為仇敵,毫無投資、贏利概念。到現在為止,無視當時發生的社會和經濟慘劇,還是有很多人為當時的戰略決策叫好。這是戰爭與冷戰思維綜合作用的結果,為了戰略成功,可以犧牲某個群體的利益甚至生命。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中美之間形成了貨幣印刷、產品製造、購買美債之間的共生關係,這是中國資本管制時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為了原始積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真正的錯誤不在於加入WTO,不在於購入美債,而是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及時建立全民社會保障體制,沒有疏通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通道,導致內部矛盾積壓,危機四伏。
 
  很多時候,戰略成功被當成投資失敗的遮羞布。
 
  2007年,今天發出市場化宣言的中投公司以每股29.61美元購入無投票權的黑石公司101334234股股票,出資30億美元,鎖定期長達4年,截止今年9月23號,黑石股票市場價為每股12.07美元。面對汹汹輿情,作為補救,中投在2008年10月以每股不足10美元的價格在公開市場增持,持股比例由9.99%增至12.5%,享有和其他同類型股份一樣的投票權。中投的第一次投資顯然是一次極其失敗的投資,辯解者卻將此美化為中國向全球金融市場突破的輝煌成功;當中國金融企業成為歐美金融機構的套現工具時,辯解者認為是中國金融市場化必須支付的代價,充分認可外資銀行帶來的國際化視野與風險管理機制。
 
  但金融公司在大幅贏利的同時不斷再融資的事實,卻顯示這些公司廉價圈占了大量國內資源。
 
  回到歐元,中國的金融官員學會就事論事。
 
  目前歐元明顯喪失了與美元的抗衡能力,國際資源的定價權取決於美元之手。無論哪一個國家施以援手,都改變不了歐元與美元之間的強弱對比,而歐元區內部的高福利、財政統一等難題,非歐元區國家痛下決心刮骨療毒不能解決。就算中國在歐元區投入2萬億美元都是杯水車薪,既無法改革歐元區的財稅體制,也無法讓歐洲勞動者與中國勞工一樣勤勉。
 
  中國不是救世主,不存在援助歐元的問題,確切表述是,中國是否需要購買歐元資產。要回答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取決於中國能否以合理的價格獲得歐元資產;更取決於中國與歐盟之間未來能否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