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陶東風:警惕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8:55:00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陶東風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訊/此間新京報今天登載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陶東風的文章《警惕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從這個角度理解才是正確的:人文價值和道德關懷應該滲透到產業和經濟中,以免後者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變得唯利是圖。詳論如下:

   剛剛結束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強調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也是針對近年來文化產業現狀做出的及時戰略決策。

   說到文化與經濟的關係,很容易聯想到時下文化產業業內人士中一個時髦的說法:文化的經濟化、經濟的文化化,即把文化做成商品推銷出去,或者在物質商品的外表做一些審美化、藝術化的裝飾。但,如果文化和經濟的互動就是如此而已,其結果很可能是產生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亦即可以賺錢但卻有悖於人類先進文明的、打著“文化”旗號的文化垃圾。比如,時下很多文化產品就是此類文化垃圾:高投入、大場面、高票房,但故事荒謬,價值混亂,嗜血成性,宣揚赤裸裸的暴力、色情、權謀。

  文化產業還有一個更動人的名字叫“文化創意產業”。但在一些時候,這個美好的詞匯卻被褻瀆了。

  比如,很多受到批評的炫富廣告就很有創意。有一個房地產廣告這樣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白領盡開顔。”此廣告語化用了杜甫的名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顔。”但,把“寒士”改為“白領”,不但是審美品格的改變,文化品味的改變,也是道德立場的改變:從同情貧賤者變成了迎合富貴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