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班幹部制度造就“權力奴隸”

http://www.CRNTT.com   2011-12-22 11:02:57  


中國班幹部制度師從蘇聯,旨在讓學生管理學生,權力色彩濃厚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訊/近日,童話大王鄭淵潔一年多前的幾條微博引發千人轉發、評論,微博稱小學班幹部制度是在培養“漢奸”,鼓勵學生為強權效力和告密。雖然對於是否取消班幹部制度尚存爭議,但現行的班幹部制度的確讓學生“官味太濃”,飽受詬病已久。

  一、班幹部制度師從蘇聯

  班幹部制度最早起源於前蘇聯,主要是為了養成學生領導和服從的能力

  傳統的班幹部制度,最早來源於前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學校的集體教育成為了前蘇聯教育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創立了班級集體理論,後來,蘇霍姆林斯基又對該理論進行了完善。馬卡連柯曾說,“班集體並不是單單聚集起來的一群人”,而是“由於目標的一致、行動的一致而結合起來的有一定組織紀律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運轉的主要核心就是由班幹部組成的班委。馬卡連柯在捷爾任斯基公社的學校里,設有班長制度。“這些班長受校長的指揮,是班主任的助手”,主要負責“照管上課和休息時班上的紀律,照管班上的公共秩序和清潔,保護班上的財物。每班的值日服從班長的領導,班長對他們的工作負責。”按照教師的要求,班長可以讓班里破壞紀律的學生離開教室。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養成學生的領導和服從的能力。

  建國初期受馬卡連柯班集體建設思想影響,“管理工具型”班委會在中國盛行

  中國的班幹部制度正是師從蘇聯。從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班委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受傳統官本位文化、“教師中心觀”和馬卡連柯班集體建設思想的影響,“管理工具型”的班委會盛行,班幹部多挑選聽話成績好的學生,一旦任免不再輪換。20世紀80年代後,班幹部制度才開始提倡民主選舉和自主管理,但傳統的班幹部制度仍是主流。集體教育對班幹部有嚴格的要求,起類似作用的還有共青團和少先隊,團、隊、班幾套系統並排而行。

  二、學生管理學生是中國特色

  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學生管理學生的班幹部制度,美國學校的“班代表”是班級利益代言人

  學生管理學生的班幹部制度,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數國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級里沒有班長和其他班幹部,任何孩子都無權要求別的孩子做什麼。一些必要的協助班級運轉的委員會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權力機構,而是以服務性為主。在美國,學校班級里有“班代表”,但與中國的“班幹部”有本質區別。“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學民主選舉出來的一個同學, 要代表全班把同學們對學校、教師、教學、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意見反映給學校領導, 類似於班級發言人的角色, 而並無協助教師管理同學的行政權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學是平等的。

  班幹部制度是學校里的行政幹部管理制度,團、班“雙套班子制”幹部一當就是五六年

  中國的班幹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行政幹部管理制度。一般來講,我國的班幹部選拔使用制度實行“雙套班子制”,既有群團組織的幹部,也有班委會等行政幹部,管理模式較多地採用以班主任老師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學為例,有少先隊的、團的,還有行政的。在班內有支部,在學校有委員會;還有班委會和學生會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