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志武:中國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與民間

http://www.CRNTT.com   2012-04-01 08:40:18  


 
  政府收入持續增長

  在中國,民間收入差距和財富分配的問題已經飽受爭議。但是,更嚴重但長期被忽略的是,政府和社會之間的收入差距。

  如果我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在1995~2010年間,政府預算內財政稅收(不包括預算外的土地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等等)翻了9.2倍。同期,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3倍,而農村人口的人均純收入增長僅1.8倍。

  因此,即便不把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財產性收入計算到國家收入之中,政府收入占GDP的份額依然在快速增長,其代價是廣大社會的所得占GDP比重越來越低。

  從金額看,預算內財政稅收在2011年達到10.3萬億元,相當於4.71億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15億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總和。相比之下,1995年的政府財政稅收只相當於1.5億城市居民或3.8億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因此,從1995年~2011年,政府財政稅收相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倍多,比農村人口的收入多增長約3倍。

  那麼多收入被政府拿去,他們怎麼用?更多地用在投資還是消費上?能不能在經濟增速的形態和結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可以從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官員決策業績評估的難度來找答案。

  通常,財政預算和其他經濟決策的政府行為的好壞是由上級領導和一般公眾來評估,但一般公眾意見的重要性遠不及那些決策制定者的上級領導。

  同時,由於這些領導都有任期年齡限制,他們對政策的長期結果也並不感興趣。鑒於這個原因,經濟政策制定者情願選擇那些可以立竿見影出政績的投資項目,而回避那些對社會、人民生活非常重要的投入。舉例說,基礎建設和大型工業項目就在規模上非常討巧,業績可觀性和進展速度快的屬性,都和政府官員的激勵架構非常契合。

  總而言之,中國幾乎不受制約的徵稅權已經促使財政稅收無限制地增長,導致經濟更加靠投資驅動、依賴出口,所以,限制徵稅權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關鍵改革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