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孟母三遷的另一種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2-06-07 14:13:38  


 
  人們不斷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傳遞的主要信息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應該選擇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說,孟子之所以日後成為大儒,那是因為他有一個英明的母親,在他少年時代將家搬遷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即,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近朱者赤”的規律起了作用。

  但實際上,同樣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有如下不一樣的解讀:孟子之所以日後成為大儒,並非因為他母親知性,喜歡儒家禮儀,使兒時的孟子能居住在一所學校的旁邊,而是因為他母親好動,喜歡搬家,使兒時的孟子能在陵墓、市場、學校等不同地方居住過。根據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開明通達的話語,到處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其著作文字如汪洋大海,滔滔雄辯,精彩紛呈,教育起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來,如同教訓童蒙弟子……等等情況,可以肯定,孟子不是一個書呆子。我認為,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跟他兒時曾經在靠近陵墓、市場的貧民區居住過有直接關係;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跟他曾經模仿喪家哭喪、模仿商賈叫賣——相當於系統學習過表演課程——有密切關係。

  孟母三遷,“遷”字固然重要,“三”字也不可忽視。倘若孟子的家一直是位於一所學校旁邊的,他的人生道路很可能跟大多數生活環境良好、“品學兼優”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終無大成。數次搬遷,使孟子有機會接觸了解社會各階層,有機會學習民間多種技藝,這才是孟子成才的奧秘所在。

  孟子如此,孔子更是如此。孔子出身貧賤,所以“多能鄙事”(哭喪,吹拉彈唱之類技藝),喜歡到處走動,青年時期到周都(今天洛陽)向老子求教,中年時期到齊國求職,老年時期花十餘年周游列國。沒有貧賤的出身,沒有四處漂泊的閱歷,很難想象,孔子會成為萬世師表的聖人。從小居住在一個安全斯文的地方,一直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從未見識過市井百姓的生活,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孔子孟子這樣能夠影響歷史的人物的。充其量,能成為魯哀公、梁惠王、漢獻帝、劉禪、李後主之類的悲劇人物。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時,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是:“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話,屢見後人引用。例如,曹操用以指漢獻帝,王國維用以指李煜,毛澤東用以指高幹子女。
  
  來源:騰訊網 2012-6-1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