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下水道裡的現代文明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1:03:59  


 
  平心而論,北京並非孤例。北方雖然天然河道相對較少,但由於地下水位很低(清代即已有人指出,江南掘地五尺見泉,而北方掘井常深達數丈),下雨時很快滲漏,近代之前的北方城市普遍不重視下水道建設(青島或許是唯一例外)。像石家莊直到1940年代,“廣大居民和絕大多數工廠、商店的污水、廢水沒有相應的排放渠道,根本無法處理,城市的雨水、污水只得積存於市內低窪之地,任其就地滲漏或蒸發”(《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北京之所以問題尤為嚴重,不止因為它歷史欠賬太多、天然河道和湖泊濕地又太少,也是因為它如今是巨型城市,地面硬化範圍更大,因而造成的內澇更嚴重,並不表明其他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設就比它好到哪裡去。

  一百年前,美國學者Franklin H. King曾說:“奇怪的是迄今為止,在東方的所有國家,包括日本、中國和朝鮮那些古老的大城市,都沒有看見過西方國家目前正使用的下水道排污系統。”這說起來其實一點都不奇怪。一個乾淨、隱蔽、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統,無論在哪裡,本身都是現代化的產物與可靠標誌。美國人Albert Shaw於1888年去歐洲旅行,發現遊客們雖然常陶醉於歐洲歷史,但實際上歐洲最好的東西是新的——他指出五十年前在英國沒有地下排水系統,也缺乏其他許多公共服務設施。除了漢堡外,德國大城市的現代供水、排水系統都直到1870年代後才出現,但德國人以其高效,在三十年內就使過去以肮臟著稱的城市(如柏林)變成了乾淨和高效的典範。這在當時給就學於德國的美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因為當時的芝加哥等美國城市也以污水橫流聞名。

  這裡需要再強調一次:人們建設現代排水系統的出發點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出於公共衛生和文明程度的考慮,在這過程中人們的驅動力與其說是公共事務管理和內澇造成的經濟損失,還不如說是一種羞恥感。因為,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人,那麼在現代化狂飈突進的時代,城市裡污水橫流不僅威脅肌體健康,而且是其不文明的突出標誌,防澇只不過是下水道附帶應有的功能罷了。並不奇怪,現代發達國家的城市大體上都較為整潔(這意味著污物和污水的處理都高效且隱蔽化了),因為這與現代性、效率、現代城市管理體系息息相關,是整體性的提升,極少有哪個發展中的大城市能在尚未整體現代化的情況下單獨做到這一點。

  現代城市的發展,使這一問題的解決愈加迫切。由於城市的擴展常常使天然河道被填塞、而越來越多的地面硬化後無法滲漏,與此同時現代城市卻又製造了傳統城市無法想像的大量污水——例如僅廣州一個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就占廣東全省的五分之一。事情往往如此:都是要等到事態足夠嚴重、造成夠震撼的損失之後,痛定思痛之後人們才不情願地去面對它,進而試圖解決它,而往往此時卻已積重難返,這一幕,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們早已見了不止一次。

  從這一意義上說,北京的這場暴雨也不失為人們轉變觀念的一個契機。作為一座古老的城市,北京下水道系統的缺失比新建設的城市更難解決,其歷史問題積累的時間更長,而要變換思路卻更困難——歷史上的北京長期苦於少水,一直認為公共衛生遠比排澇重要、供水遠比排水重要,但如今,積壓下來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它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短板:一個不能解決下水道問題的城市,是無法被稱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就像一個再美輪美奐的房間,如果沒有抽水馬桶也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正如《馬桶的歷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一書中所言,一個潔淨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統,“是區分成功和不成功、舒服和不舒服、特權和非特權的標準。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