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唐逸鴻:胡溫十年的政治棋局

http://www.CRNTT.com   2012-09-10 10:09:48  


 
制肘之下的僵持

  細數起來,胡溫班子上台,可以說是中共歷史上的第一次“正常接班”。但是,各方平衡妥協組成的新班子,並沒有成為一個開拓進取的“領導集體”。既沒有提出明確清晰的“奮鬥目標”,也沒有顯示出銳意改革的進取精神,甚至都很難看到他們形成“合力”去推動什麼事情。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社會、轉變發展方式等等這些口號,最多只是一個大方向。要採取什麼措施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的改革要怎樣突破障礙向前推進,看來並沒有達成一致,甚至也沒能找到一些可以著手嘗試的共識。

  本來,意見不一致並不奇怪。中國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在爭論中進行的。但是,作為掌握中國最高政治權力的“領導集體”,新班子有責任尋找共識、達成妥協,並抓住時機推進改革,而不能在爭論和制肘中停滯僵持、無所作為。中國的改革有如汹湧急流中逆水行舟,急迫的形勢下沒有任何歇息徘徊的機會。意見不一是一種現實,但停步不前的卻不是一個選項,這是他們的職責。

  到了後期,改革問題上的分歧制肘逐漸演變成激烈的爭論和公開的角力。體制內,一方打橫炮、求突破,另一方劃界線、憋馬腳。仕不走仕道,踱起了方步;象不走田字,想方設法要擠進九宮內層。體制外,則不再遵守任何規則,沒過河的卒子橫衝竪行,想盡辦法弄出動靜來,另一方則動不動車馬仕象全排在河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壓過河去平息事端,維持穩定。在這樣的角力中,改革似乎一時找不到方向,也失去了動力,只是在令人憂心的停滯僵持中,維持著一種暗流湧動的表面“平衡”。

  溫家寶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這是每個政治人物都需要的歷史感。

  將來的人們回頭看歷史,一定會痛惜1990年代初以來這20年改革的停滯。這其中的原因,可以留待歷史去評判。但是,這種停滯所積累的問題和耽誤的時機,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中國改革走到現在,政治體制已經完全成為矛盾的中心和問題的焦點。不觸及政治體制,改革將寸步難行,發展也無以為繼。當然,政治體制改革是十分困難的,沒有現成的方案可以照搬,也不可能靠什麼轟轟烈烈的“運動”來完成。引進幾句口號、宣揚某種“價值”、堅持什麼“主義”、劃清幾條“界線”,都遠遠不夠。需要有開闊的眼光、創新的思路、全面的規劃和細致的措施,長期奮鬥,代代傳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當年殺開一條血路的勇氣和魄力,勇敢啟動這個進程。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充滿風險,但攸關現代化的“春秋大業”,無法回避,也不能拖延。

  作者是中國旅美學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