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戰後六十年來日本人怎看待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10-05 09:50:12  


 
  而日本民眾在此一時期對中國好感度相當低,50年僅為0.5%

  日本政府對華這種敵對意識影響著日本民眾,在五十六年代,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是相當低的。1950年,喜歡中國的日本人僅為0.5%。其後,隨著中日兩國之間往來的逐漸增多,喜歡中國的日本人略有上升,1957年為2%,到60年代初基本上達到4%以上。中國在日本人所喜歡的國家中的位置也相當低的,相反,美國、英國、法國及瑞典等歐美國家是日本人所喜歡的對象。尤其是美國,始終是一直是日本人敬仰的對象,居日本人“最喜歡國家”的第一位,儘管美國是唯一向日本投擲原子並長期占領的國家。(《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黃大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1日,P231)

  六十年代末文革讓日本人恐懼:假如中國全國都是這樣的話,日本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耳

  日本人也並非特別地不喜歡中國,若與蘇聯相比,中國受日本人討厭的程度還差得遠。據日本輿論調查統計,1957年,討厭中國的日本人為4%,而討厭蘇聯的人則高達31%。但在60年代後期,受到中國文化大革命影響,日本對中國的厭惡感一度超過蘇聯。(《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黃大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1日,P232)

  在日本知識界,有相當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表示不解和憂慮。一位京都大學研究者,他長期致力於向日本國民普及中國的“人民文藝”,當他看到了許多關於紅衛兵“打倒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的革命行動”的報道,知道了像翦伯贊這樣的老先生被毆打的消息。這位研究者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紅衛兵要打倒資產階級,為什麼卻要從肉體上消滅像翦伯贊這樣一些對中國民族非常忠誠的學者呢?”他說:“我看到各地紅衛兵亂紛紛,背後還有各種各樣的勢力支持,我擔心中國會象北洋軍閥時代那樣分裂吧?”(《20世紀日本人的中國觀》,嚴紹璗,《岱宗學刊》 1999年第2期 )

  文革的所展現的“革命形象”也讓一些普通日本民眾感到了“痛苦的恐懼”。一位曾經看見過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紅衛兵的日本人說:“當滿載著紅衛兵的卡車在廣場上通過時,全場爆發出的能量簡直讓整個空氣都在顫抖,那鋪天蓋地而來的紅衛兵卡車,真是不可阻擋的,假如中國全國都是這樣的話,日本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耳。”(《20世紀日本人的中國觀》,嚴紹璗,《岱宗學刊》 1999年第2期 )

  七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日媒體大幅介紹中國,約七成民眾對華抱有親近感

  1972年9月田中角榮首相訪華,是年中日正式建交,此後中日關係不斷升溫,日本民間和輿論也對日中友好傾注了很大的熱情,例如日本民間興起“熊貓熱”、“茅台熱”、“京劇熱”、“雜技熱”,而“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戰”逐漸成為日本對華輿情的主流。自1971年夏起,由《朝日新聞》首開先聲,刊發了資深記者本多勝一轟動全國的長篇連載《中國之旅》,“重新認識中國”、“積極介紹中國”一時成為除《產經新聞》外其他各大報紙的努力方向。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台1980年開始播放的長篇系列特集《絲綢之路》,引起了日本國民對中國的關心和向往,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中日相互認識的現狀、特征與課題》,崔世廣,《日本學刊》(京)2011年6期)

  日本媒體的新動向實際上反映的正是這一時期日本民眾的心理變化,1979-1988年,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根本變化,約七成民眾對中國抱有一種親近感,與美國幾乎不分伯仲。特別是1980年,對華持親近感的人數甚至達到78.6%的最高峰值;與之相比,對華持有厭惡感的人數僅占14.7%.進入兩國複交十周年的1982年,對華持有親近感的人數為72.7%,首次超越美國的71.4%,中國成為日本民眾感情上最易接受的國家。

  雖然兩國在此期間曾有多次的摩擦和衝突,在出現歷史教科書、光華寮、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寶鋼事件等問題時,由於當時中日官方都處理較為理性妥當,這些因素並未導致日本民眾對華感情發生大幅度的負面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